《雷雨》读后感

作者: 心已晴 | 来源:发表于2017-11-07 11:35 被阅读297次

              第一次读《雷雨》,是在高中课本上,或许是当时对读书这件事太过急功近利,并未深入体会这部作品的精髓,这次重读《雷雨》,心境与昨日大不相同,或许正是因为这次读《雷雨》的年龄与曹禺先生写这部作品的年纪颇为相近,所以也更能体会曹禺先生在写《雷雨》时的心境和《雷雨》这部作品本身对人物刻画的生动之处,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雷雨》这部作品,可以说结局是极其悲惨的,可是,曹禺先生写这部作品时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正当风华正茂,为何会对社会的黑暗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为何会写出如此触动人心的悲情大剧?或许,这要从曹禺先生的亲身经历说起了。曹禺先生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在这种压抑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下成长的曹禺,不免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于是,他用文字释放自己的压抑,写下了《雷雨》这部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基石”的巨制。这部作品,通过对两个家庭因伦理与血缘之间千丝万缕联系而造成的悲剧的叙述,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庭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家庭的悲剧,深刻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沉重罪孽。

              下面我想谈两个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人物。

              繁漪,这个人物想必是大家公认的《雷雨》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一开始,我对繁漪这个人物是不太喜欢的,觉得她太过自私,只想着自己从这种牢笼般的生活中解脱,想方设法阻止周萍和四凤在一起,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她成了这两个家庭毁灭的直接推动者,不得不说,她是造成雷雨悲剧的罪魁祸首。可是当我全部读完这部作品,忽然觉得,繁漪这个角色真的是充满灵性的,她虽然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伤害了其他人,但不能不说,她的一举一动,无不彰显了她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她敢于冲破世俗的羁绊、冲破封建的枷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样生活在一个封建的压抑的大家庭里,她没有像周萍那样被封建大家庭的教条磨掉棱角,反而,原本被“渐渐磨成了像石头一样的死人,”“已经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的她,在遇到周萍以后,看到了希望,周萍的出现,把她“救活了”,却又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又抛弃了她,于是才造成了后来她近乎疯狂的举动,仔细想来,她也是个可怜之人。有的人一直认为繁漪是一个反派角色,她的内心充满了恶,这一点,我不以为然,在剧中,当周朴园说出了所有真相以后,看到崩溃的周萍和四凤,她转身对周萍说:“萍,我万没想到...万没想到会是这样。”恰恰是这句话,反映了繁漪心中善良的一面,她爱周萍,不希望周萍和四凤在一起,用尽心机去阻止,但她从来没想过伤害他们,她本心依然是善良的。所以,我认为,繁漪这个人物塑造的非常真实。

              有人说,《雷雨》的悲剧集中表现在繁漪身上,“她是一个被时代逼疯的女人”,想来这样的观点也不无道理。繁漪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她代表了封建社会后期渐渐觉醒的女性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而她唯一一丝希望的破灭,也恰恰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性的体现。从她身上体现的悲剧,触动了人的心灵,也刺痛了那个时代。

              另一个我想说的人物,便是周冲,这个人物戏份不多,看似无足轻重,却是个极其重要,极富感染力的角色。曹禺先生创作这部作品时,不过二十出头,这个年龄,当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而这份希望在这个悲剧中,恰恰寄托在了周冲身上。周冲,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在那样一个黑暗压抑的家庭里,他可以说是“出淤泥而不染”,依然对一切事物抱有希望,他正直、善良、单纯,敢在“大家庭权威”——父亲周朴园面前为鲁大海出头,为鲁家的人鸣不平,他就像是一束阳光,照进了被雷雨、被黑暗笼罩的周家。他身上寄托了青年曹禺先生对这个社会的明天的希望。我想,整个悲剧中,最让人心疼的,不是繁漪鲁妈,不是周萍四凤,而是周冲,周冲的死,最是让人心痛。现在想来,这便是悲剧的力量,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正是这样的残忍,才更能触动人心,带来震撼,唤醒那个沉睡的社会。

              在我看来,《雷雨》最令人痛心引人深思的地方在于:剧中,人人都不甘于现实,渴望改变命运,可最后,没有一个人摆脱了命运的魔咒,不得不向命运投降。这是《雷雨》的悲剧,更是那个渐趋没落的时代的悲剧。或许,正是对那个时代悲剧的深刻洞见,才让年纪轻轻的曹禺先生,在本该憧憬未来的年纪,写出了如此深刻的“悲剧”。

            《雷雨》整部作品,逻辑严密,结构性强,以雷雨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不断有人物来揭示“天气闷热”“将要下暴雨”,时刻环绕线索,照应题目。剧中人物对话简单易懂,却又耐人寻味,具有丰富的潜台词,深刻突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充分体现了曹禺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尽管《雷雨》的写作背景与我们所处时代相距较远,我们无法非常深刻地理解曹禺先生这部剧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时代特性,体会他对时代的反思,但是《雷雨》依然给予我们及其宝贵的精神启示,那就是“敢于和命运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弥足珍贵的,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去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雷雨》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nd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