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子陌
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心情的独白,也是语言的符号。然而,好文章往往是孤独的产物,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便是写作的心境。喜欢文字的人虽有很多,而用生命热爱文字的人却很少,能忍受着孤独用心沉淀文字的人也很少,对文字怀有敬畏之心的人也寥寥无几了。
如今,写文字的人千千万万,数不胜数;文章也多得不可计数,而质量却参差不齐。无疑,如今的我们在写作路上总是太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忘了写作的初心,忍受不了写作的孤独,更别提对文字的敬畏了。在这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想必这是文字的悲哀。
心怀敬畏,是我们对待文字本该有的一种态度。从字面意思来讲:“敬”要求我们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要求我们严格谨慎,不懈怠。心怀敬畏,是对文字的热爱,亦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读者负责。若无敬畏,文章便会失去灵魂,缺乏美感,也便毫无意义。

贾岛(779~843年),字阆仙,唐代诗人,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人称“诗奴”。
相传,有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位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李凝的家。这时,已是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便把一首诗留了下来: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第二天,贾岛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总觉得“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更恰当些。贾岛在毛驴上一边苦吟,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不知不觉闯进了仪仗队中。
差人把他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贾岛乱闯的缘由。贾岛便把自己作的那首诗念给了韩愈听,但是对于其中一句是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韩愈听了,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没有闩,也不能鲁莽撞门,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用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得到了韩愈的赏识,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一个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写诗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无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需要反复琢磨、斟酌、不断改进。对于写作,我们需要有贾岛的这种推敲精神,在写作过程中反复斟酌、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这便要求我们对文字怀有一种敬畏精神!敬畏之心是驱动我们不断创作文字的动力,也是我们写出好文章的原则。
《三字经》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一块没有经过雕琢打磨过的玉石,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好文章也需要雕琢、细磨。我们对待写作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也需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唯有经过精心雕琢、打磨的文章,方可经得起时间和读者的考验。
文字是一种艺术,蕴含着一定的意义与审美价值。所以,我们首先得在字词的运用上要严肃对待,尽量避免写错、用错字和词;其次,我们需要对文章内容有严谨的态度,至少在逻辑上是通顺的;最后,对文字的敬畏还贵在坚持,不懈怠。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写作是一条朝圣的路,灵魂的修行永远在路上。心怀敬畏,用心写作,这即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读者最起码的尊重,更是对文字的热爱和尊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