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101】 前官园25号(枣林院)
小留流第200篇
天棚、鱼缸、石榴树,
老爷、肥狗、胖丫头。
这是清代就有的一句俗语,用来形容生活在北京、海淀等四合院人家的生活情景。然而当我记事儿的时候,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四合院都变成了大杂院。我家住在三角地一间西厢房【如图,23号房】,人口多,房子小,1967年,房管所分给了我家两间北房,就是前官园25号雷家老宅。这座老宅一共五间北房,雷家自己留住两间北房【图中5号、6号房】。腾让出了三间,一间北房是西耳房【图中4】,这间房是独立门户的房子,先要进一个月亮门,里面是天井,然后进4号房,这里住着两位新人徐振平两口子。
另外两间北房靠东侧的两间【图中7和8】,是我们的新家。其实这座院子就在“三角地院子”的后面,从那个墙豁子过去,就像前后院一样【如图】,搬家那天,我家的“躺柜”和唯一站在地上的“连三”,就是从那个墙豁子般过去的。
前官园25号枣林院【如图】
前官园25号高大的门楼朝东,一对镇宅石鼓静静的俯卧在大门两侧,高高的木门槛,迎来送往了太多的亲朋好友和房客,沧桑的岁月虽然让它裂开了许多口子,但它仍旧顽强的站在那里。推开两扇高大的木门,木头的门轴,发出吱吱呀呀的叫声。沿着石头甬路进入院内,院子十分宽大,比三角地的院子宽敞很多,站在甬路的钉子路口,面向北面,左边通往,大公鸡非常喜欢和探头的那个茅房,向北看可以一览整座前院,院内四颗十分高大、粗壮的枣树托举着十分浓密的枝叶,就像给整座院子搭盖了一个枝叶的天棚。三间西厢房【图中1、2、3】是漂亮的小姑娘“小四子”家,她家当时年岁最长的是姥姥,很精明能干的一位老太太,她家一共七口人,上学后“小四子”和我是同班同学,并一直担任我们的班长。
三间东厢房,靠近大门的两间住着马家【图中10、11】,一位岁数较大,人也很胖的老太太,那个年代胖人还是很少见的。大家都叫她“马老太太”,拉扯着两个二十多岁的儿子,三口人。从她家玻璃窗看进去,她家有一个很大的鱼缸,里面养着很多漂亮的鱼,还在水面上吊着一个灯泡。那个时候家里院里都没有电表,一间屋子只允许点一盏白炽灯,还不准超过25瓦。当然了什么电视啦、空调啦、电风扇啦统统不让用,话又说回来了,想用也没有。而马老太太这一间屋子就开着两盏灯。夏日的夜里硕大的鱼缸照的非常明亮,里面有各种颜色和模样的鱼,有的鱼像圆片片状,身上像斑马一道一道的。有的鱼,个子不大,但从身边托出两条长长的彩带,游起来,像仙女下凡一样,从来没见过的,当时就觉得她家很牛的。靠北的一间东厢房【图中9】,住着二婶家,就是我们以前聊过,有一天,她内急上“茅房”,我和她撞车了,她让我往前面挪一挪,然后蹲在我后面尿哗哗的那个二婶。她家四口人,有两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小姑娘,只是后来搬走了。
石头甬路通向一拉溜五间北房的中间的6号。石路两侧栽种着六颗石榴树,红红的石榴花,绿绿的石榴树叶儿,花丛中是正房中间的门。夏日里高高的屋檐下,常常飞出蝙蝠,我们叫它“夜末虎”,在石榴树上、枣叶间上下翻飞,追赶着蚊虫。三间正房只有中间的屋子有门,两侧的房子是玻璃窗,四周是花窗格,上面是高粱纸的方窗格【如图】。这样的三间正房,叫一明两暗,“一明”是中间的明间又称“堂屋”,是家长会见重要客人和节日里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两暗”是两边的屋子由隔扇隔开,或作书房或作卧室,雷家的隔扇上面是花窗格,下面是浮雕的图案,【如图】。
我们般来时,雷家只有雷冠武的父母带着小孙子三口人住在这里,是堂屋和西侧北房【图中5、6】,之间的隔扇还是完好的,暗黄的原木色,一扇连着一扇。里间屋子靠西墙是一盘青砖砌的炕,占据多半个屋子,暗红色的木质炕沿,由于多少代人的上下炕,被磨的变成了斜园形。炕下有一个方炕洞,到冬天的时候,烧一个特制的小炉子,像小车一样推到里面,炕洞里设有烟道,热气在炕面下盘绕,把整个炕面烧热,像火炕一样。 最后热气顺着墙内升到房顶,大家见到有的房顶上有个小房子,那就是出热气的烟道口儿。
堂屋和东侧的屋子中间也是有隔扇的,我们搬来之前房管所把隔扇全给拆掉了,砌了一道墙,把本是连通的房子隔开了,又在对面墙上【东墙】开了个门,与耳房相通了【图中7、8】这7和8就成了里外间了,从8号房可以出到外面。我家在这两间房一住就是近四十年。
当时前官园24号和25号是用一堵不高的小土墙隔开的【图中9到12是土墙】,就在我家的边上。其实早在建造这两座院落时是通着的,8号房边上是一条长长的游廊把24号和25号连在一起,两院的人都可以进到后花园。后花园北侧还有三间照房,这个花园以枣树多而闻名,曰“枣林院”。到我们搬到这座院子时,游廊和后院的房子早已坍塌。去后院要走我家边上曾经的廊道,第一次来后院吓了我一跳,好家伙一座大院子,一间房都没有,密密麻麻的几十颗树在天空中布满了纵横交错的枝枝杈杈,严严实实罩住了整座院子,仿佛走进了原始森林。
2019年8月2日星期五 小留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