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俩说笑之间,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妈妈心心念念的邮政小屋。
小乔两手交叉地放在背后,在门口迈着方步来回走动,上上下下四处看了又看。
虽说是一幢独栋小平房,看上去更像一个集装箱。她说:“妈妈,这会不会太小了点”?
妈妈说:“走!你进去瞧瞧,就知道了”。玻璃推拉门一开一关,三五几个人从这门出出进进。
小乔正要进门,抬头看到玻璃窗户上,贴着一张白纸黑字的营业时间表:每周一到周五,从8点至14点。
小乔说:“不会吧?这才上几个小时的班”。妈妈说:“那又怎样?现在有班上就算不错了”。
小乔和妈妈就走了进去。小姑娘们很热情地跟她俩打招呼。她们个个都好年轻,穿着统一的制服,一件白色长衬衫配一件红色小马甲,下身是浅蓝色西装裤。
小乔直夸她们的制服搭配的很完美。“是你自己设计吧?小乔问妈妈。
“对啊!怎么样”妈妈自豪地说。小乔说:“还行吧,主要是她们年轻,换着我穿肯定难看”。
小乔走到烟柜台前,一个小伙子正在买一种蓝色包装的烟丝。旁边有一中国小姐姐,正在办邮递业务。她填邮件单,邮政快递员从电脑里打印条形编码。然后贴在大纸箱的地址上。
小乔问她说:“从外表看她们,不象是本国人吧”?妈妈说:“你眼力真好!她们来自不同国家的”,一眼就看出来,那个高高瘦瘦的女孩,深色眼睛睫毛长又长又密,深色皮肤是阿尔巴尼亚人。那个丰满圆润的,满脸的胶原蛋白,白皙光滑肌肤,她才是地道的本地人。
还有一个中国女留学生休息,一个南美三个娃的宝妈是我们的合伙人,她们今天休假。
来这里的寄包裹的一般是流动人群,来这储蓄存款的,大部分是附近的居民,经常有新面孔是来买彩票和烟草的。
“对不起,请借过一下”,小乔赶紧侧着身子让开一条路,一个小年轻小哥哥手里抱着一摞信件走到柜台。
小乔看着小小的空间里,这些忙忙碌碌的工作人员,妈妈在帮忙收快件,她就走到外面,摘下口罩透了口气。
一个中年大叔从她身边匆匆走过,不小心手上的信封掉在小乔的脚边,她弯腰帮他拣了起来追上他,并说:“大叔!你的东西掉了”,他转身一看是小乔。
小乔惊讶地说:“是陈师傅,您怎么在这儿”?陈师傅一手摸着头想了想说:“那个…小乔老板”,“快别这么叫,叫小乔就行”。她说。
陈师傅说:“我来领补贴金,他挥了挥手中的信件”。小乔说:是什么补贴?怎么不是寄到家吗?” 陈师傅说:“是的,低收入家庭补贴800€”,普通收入400元”。小乔说:“哦哦,原来是这样”。她说最近忙店里都没空看新闻。
不过小乔听开餐馆的朋友说过,新闻杂志也发表了头条消息,凡是属于疫情期间,被迫暂停营业的所有企业,都有权得到政府扶持,和经营“过渡补贴”。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包括公共或非营利机构。但是必须按照月营业额收入,上交税金的金额为准。
小乔说:“不过我们这种规模的小店,补贴额度也不会太高”。
陈师傅说:“不过总比没有强,他装修队是按个人计算”。
欧夫人忙完了,她捶了捶手臂从里面走出来,看见小乔正在跟人说话,她从自动咖啡机里打了杯咖啡,走到小乔旁边,对陈师傅点了个头。
小乔看见她手中的咖啡,她接过来喝了一口说:“还是赶不上我店里的咖啡”。欧夫人说:“看把你给得瑟的,你那是啥牌子啊?”小乔说:“反正不会太差”。她们俩斗了一会嘴。
小乔对陈师傅说:“不好意思,忘了介绍了,这是我母亲”,陈师傅说:夫人好!”
“你好!”她边说边喝了口咖啡,并上下打量着他。
一件短款羽绒服穿在身上,下面是一条洗得发白的牛籽裤,脚上一双黑色短靴,鞋尖有点磨损。
她说:“咦?我好像在哪见过你”,欧夫人忽然想起什么来着。
小乔对妈妈说:“对了!陈师傅是我店里请来装修工”。
“装修工?他不是做淘宝吗?” 她问她说。陈师傅回答道:“是的,是我太太在做,我常帮她来这里寄包裹”。
“夫人怎么认识我们的?你们也住在附近吗?”陈师傅好奇地看着她们说。
“啊…哦!不是的”,小乔吱吱唔唔地不知要怎么解释。
小乔转移话题说:“这么说您是住这儿咯?”
陈师傅说:“是的,我们就住在附近,离这儿不远,走路7–8分钟”。
欧夫人听说过,这是市政府福利住宅区,很多华人朋友住在这里。当初她来这里开店,也是看中了这里的黄金地段。她曾一度为自己的选址而感到骄傲。
小乔问他住这有多久,陈师傅说:“快5年了”。
他们一家三口,被配置到80个平米的三室一厅一卫,每月房租580€,等待分房等得好辛苦,提交申请好多年,才批准下来。
欧夫人说:“哦!听说你也有女儿?“是的,我有两个女儿,一个刚结婚,一个上初中今年毕业了”。
“毕业后准备去哪上高中”,小乔问。陈师傅说她不准备上高中,直接进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
欧妈说:“无论上什么学校,只要肯下工夫用心学习,在哪都会有所作为”。陈师傅经过与小乔母女的谈话,对她们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印象深刻。他对夫人说:“您说的真好!”
对不起!借过一下……
未完待续 原创连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