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
记得不要活在别人眼里
而要活在自己心里
该坚强就坚强该善良就善良
想哭的时候就放声哭泣
……
你所有的努力 就是成为自己
这比什么都有意义
……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我家老五读了《圆觉经》,然后就跟我绕了一堆,还要让我说明白。坦白说,经书我涉猎的比较少,所以读懂的几乎没有。
也许是因为地理位置,也许是因为从小听故事多,所以,反而是《六祖坛经》翻得比较多,但翻来翻去,我就记住了一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然后又因为六祖因为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得无上正觉,我就翻了《金刚经》,可最终存留的也就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读懂的经书,是否有受益?我没有考虑,毕竟我看不到,我只是随心出发,该止则止。
但是读了老五的《随想,非妄言》,我就莫名地与他的《表舅》搅和在一起了,我似乎从小就有把所读的毫无相关天南地北的文或者书,揉碎混合在一起的嗜好。
比如,我会让于连与阿尔芒打架,我会让简爱和斯嘉丽对话……但这种陋习确实会让人不知所以,以前基本就自己默默一个人玩,来到简书,似乎可以有点不同,这还真值得我去探讨一下。
我对写作技巧没有任何兴趣,所以,最近群里的伙伴们都在讨论如何写故事,我其实没有任何发言权的。我喜欢琢磨作者赋予角色怎样的人生,所以,我会把安姐姐的王兵骂的半死,内心里就反感。我们往往可以直面惨淡的人生,但却无法回避内心的怯弱。俗语说的挺好的,英雄难过美人关,可是美人呢?难道就天下无敌了吗?否也,美人过不了空心的劫。
《表舅》里的刘磊(我把他视作“美人”,他曾被表舅无条件地保护着。)最终因为内心的怯弱,在目睹表舅被人群殴追债时选择了视若无睹,并且告诉身边的女朋友他并不认识表舅。
坦白说,我挺佩服这样选择的人,因为这需要很强的克制力。当内心怯弱到让自己笃定地做出选择,我认为是另一种强大。因为,磊哥一辈子都会为这次的假装不认识而心存亏欠,背一辈子本不需有的愧疚可不是需要强大的心力吗?
自然,刘磊为了减轻淡化这种亏欠感,可以夸大表舅的罪恶,从而合理化自己的“怯弱”。我并没有批判角色的意思,反而我挺理解的。人嘛,谁不是在颠倒的梦想中,一点儿一点儿地寻找自己,在桩桩件件的小事大事中煎熬着,在良知与现实中彷徨,但并不可怕。
这只是我们的必经的旅途,好比如炼钢,总是在千锤百炼之后,杂质才能逐一剔除,才可以有钢的坚韧,最终练就一颗金刚心。
所以,我也就莫名地理解了老五对“妄念”的理解。其实,生活中,我们哪能样样清明?尤其当我们把“知行合一”这种高维的标准套在自己身上时,可不就有了老五“我也知道想抽烟是妄念,但我就是不想戒”的迷思吗?
“知行合一”我说是高维的标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夸大其词了。但没有关系,我愿意澄明我的观点:从孔圣人开始,有几个人做到了?我们就两个半圣人,一是孔圣先师,二是阳明先生,还有半个是曾国藩。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硕果仅存2.5个圣人。可见“知行合一”有多难?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有一颗“朝圣”的心,我认为就已经了不起了。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被各种知识技能浸染着,为了符合世俗的要求,我们一天天地在人欲与天理中徘徊,“知”在哪里?“行”向何方?“合”的又是什么?怎么能不迷呢?
阳明先生也是经过了千难万死后才树起了“致良知”的明灯啊。我不知道,我们作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如何才能光复我们本自具足的良知,也许就如先生千万次的呼唤“事上磨心”,唯有如此才能“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