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高中时学过,当时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因为字面意思确实没什么难解的。
那一日,师徒五人闲坐,孔子笑道:“你们平时都说无人了解自己,假设有人了解,并且任用你们,你们怎么治理国家呢?”
子路率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以后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还记得那时很讨厌孔子在子路说完他的志向后,哂之。心想:不是你让弟子们各抒其志的吗,为什么子路说完了又嘲笑他?纵然他的志向不合你意,也不必嘲笑他啊!太不尊重自己的弟子了!
而后,其他两个弟子也各述其志,最后,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至于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我没深思过,老师也没引我们去思索。只是说,曾皙性格恬淡……
人到中年后,将《论语》拾起来重读,每次看到这篇,总是一扫而过,反正意思都明白。
直到前几天,两个疑问突然冒出来,孔子真的是嘲笑子路吗?为什么孔子赞同曾皙的志向呢?这不是很平常的事情吗?并非可望不可及的啊!
烟花三月,他老人家大可以穿上轻便的春装,带着心爱的弟子们一起去沂水洗澡除秽,然后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起鼓瑟唱歌啊!
沂水和舞雩台都在鲁国境内,他又是受人尊敬的夫子,这有什么值得喟然一叹呢?
一个黄昏,我去关阳台窗户,心绪平静,春风柔暖,脑海里蓦然明白了这篇文章。
其一,孔子不是嘲笑子路的志向。子路是他的得意门生,虽然年龄只比他小十岁,但个性直率,略显鲁莽,孔子在他志向脱口而出后的那一下哂笑,不是鄙视子路,而是一个为师为兄者,对自己心爱弟子又犯老毛病,不知治国以礼,故而善意一笑,那笑里有着气他不长进的轻责,但绝无恶意。
其二,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不是为自己喟叹,也不是他当下无力做到这件具体的事情,而是伤感他此生可能无法看到自己的主张被推行于世。
他的理想,是诸侯间不再纷争,重回“礼乐治国”的尧舜时代。那时,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繁荣,秩序井然,大家可以轻松愉快地度日,而他也不必再做木铎,奔波游说,四处寻找赏识他的诸侯。
唯有那时,孔子才能于暮春时分,着春服,和弟子们一起心无挂碍的游山玩水!
想通了这两点,再回看孔子的喟然,更多了几分对他老人家的心疼和敬重!
他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也会疲惫,也会失望,也会痛哭流涕!举世滔滔,不理解他,嘲讽他的人太多了。
心灰意冷时,他也曾发牢骚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然而,他终究是心怀大仁、大智、大勇的圣贤,屡遭困厄,依然不改金石之志。
一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诉尽了他百折不挠的高贵初心!
他那一声喟然长叹,不是伤感自己,而是伤感无力挽救以智力相雄长的混乱世道!
回看自己,为什么中年后重读儒家的学说呢?
因为当代教育只能让我们成为靠某种职业谋生的人,却解决不了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解决不了入世和出世,现实和理想的对立!
这些问题,年少时一闪而过,上班结婚后,忙忙碌碌,无暇思考,人到中年,静下来了,它们就再次回到心里久驻不去。
既如此,便往回看,才发现困惑我的问题,几千年前也曾困惑过我们的祖先,并一代代兢兢业业地努力解答和创新传承着……
虽然儒家的哲学主张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的精神困惑,但是,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先贤们不畏险难、迤逦而行!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是儒家思想努力要做到的目标。
孔子已经逝去两千多年了,但人性没变,苦恼和困惑的精神问题也大同小异,所以他深邃的思想如同迷雾里的明灯,黑夜里的群星,那一声“吾与点也”的喟然长叹,还是引起了我的探寻和共鸣。
两千多年来,儒家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始终激励着有识之士为了谋求国民最高福祉而不停向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近代,曾有个英俊少年像孔子一样,用他的一生去实践先贤们渴望的理想主义……
网友评论
――解读赞呀。果然要自己去悟才能深入🌺🌺🌺🌻🌻🌻
向老师学习!
曾皙生活看榜样,丘怀天下不畏强。
那些反孔和神化孔子的人,都把儒学白读了。变成了僵化,教条。
嗯嗯,心怀天下心中不能缺的就是爱。无论大爱还是小爱,只要不是虚假的爱,都来自父亲......可能他以后还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