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第一次脑梗痊愈仅3个月,87岁的母亲再一次因脑梗进了医院。
医生听了我介绍母亲的发病经过后说:对于患有老年性疾病的老人来说,儿女们细微的发现,决定着老人余生的生活质量。仅凭你两次及时送医这一点,我敢断定你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你的老妈也是有福气的老人。
退休30多年,母亲身体一向很好,但近两年逐渐患上了阿尔滋海默症和心脑血管疾病。
以前都是母亲照顾我们,一日三餐,油盐柴米。母亲是一个生活极具规律的人,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从买菜、做饭到饭后散步、休闲娱乐,不跟风,不随众,基本上都是保持着自己的方式和节奏。
听说人会越老越小,以前的我将信将疑。这两年,才发现母亲真的越来越像一个小孩子了:以前宽宏大量的她变得有些敏感小气;像孩子一样贪吃零食;不想做看起来复杂一点的事情;早上赖床;高兴时手舞足蹈;偶尔也撒撒小谎等等。
在照料母亲的过程中,自己有了很多的感悟与收获。过去,对于“孝心、孝顺、亲情、回报”之类的词句,更多的只是一种概念。而真正能够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一一验证,则大多来源于照顾母亲的这些日子。
喜欢穿新衣的老小孩如果能将世上纷繁复杂的事简单地进行分类,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喜欢做的和不想做的。
对于事无巨细地照顾生病的母亲这件事,从根本上来说,是我不想做的事。但理性也可以让一个人平静地去做自己并不怎么喜欢的事情,何况这个人和你一脉相承,是给予你生命的母亲。这个人的事,尽管有些并不是你喜欢的,你也会毫无选择的、认真的去做,这叫尽孝。
孝心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但唯有理性是不够的,因为理性也会走到尽头,不然怎么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呢?
但如果是既有孝心,又有理性,还有心性的人,就可以坦然而愉悦地去做自己本身不想做或不喜欢做的事情,去把日复一日的繁琐辛苦,变得心安理得的,并从中得到滋养。
慢慢的,我也开始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学会关注和照顾自己原本焦虑的情绪,接纳母亲变小、变弱的事实,学着去用一些与阿尔滋海默症患者的相处方法,唤起母亲记忆深处那些美好的回忆。母亲患病虽然是一件不争的事实,但病中的她反而更加简单快活,脸上常常充满着幸福的笑容。
彼时的母亲·此时的母亲高龄的母亲一向生活自理,反倒是病床上的她给了我细心呵护她的机会。想想自己好多年没有这样和母亲亲密接触,反而就会珍惜这样的机会。
给母亲洗脸,当温暖的毛巾滑过她脸颊上的每一道皱纹,我分明看到了一个人从年轻到衰老的过程。
给母亲擦身,不自觉地轻些,再轻些,就像一个母亲生怕弄疼娇嫩的婴儿。今天,我也像当年的母亲照料我一样,满心温柔。
给母亲梳头,当木梳划过稀疏的白发,母亲微闭着双眼,任我捋起她额前的散发,嘴角上扬,满脸慈祥。
给母亲喂饭,仔细地试好食温,轻轻地送入她的口中。母亲不停地说:“好吃,好吃,你也吃点嘛”,让我倍感欣慰。
母亲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她给予了我们的生命,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还在于她毕其一生,让儿女们能够在她的身上,看到生命的演变过程,学会与衰老和疾病打交道。
从而,是否能够让母亲有质量、有尊严地跨越生命终点的那条线,也是对我们做儿女的爱心、孝心、身体、心理、智慧的一次大汇考。
病床上的母亲依然阳光以前的自己,特别容易焦虑,母亲生病可以让自己完全乱了方寸,不知所措。
现在我才发现,生活中所遇到的逆境,很多时候会因为自己的情绪渲染而无限膨胀,这些由情绪而产生的抗拒,放大了自己痛苦,让自己始终处于无辜和无助的状态。
所以,逆来顺受、抗拒或者被迫接受逆境,只会让人变得烦躁不安,无所适从。
生活本来就不会一帆风顺,就像没有任何人可以永远年轻。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完整地接纳生命的变化过程,接受生活给予自己的酸甜苦辣,就会坦然面对所有的结果与呈现。
活在当下,就是能够坦然接纳当下的一切,在这些或美好、或愉悦、或艰难、或痛楚的环境里,去获取营养,滋养心性,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而从容。
我想,这也叫成长,它将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母亲和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