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热点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物
《十三邀》:追寻意义,和更好的意义的人,是可爱的。

《十三邀》:追寻意义,和更好的意义的人,是可爱的。

作者: 白狗的碗 | 来源:发表于2017-09-10 20:28 被阅读240次

    今天补了几集《十三邀》,马东的,俞飞鸿的,蔡澜的,罗振宇的,还有最新的诺兰的。我觉得那些在世界上追寻意义的人都很可爱的,那些用心比较什么东西更有意义的人就很可爱了。

    许知远其实是一个很轴很尬的人,他的点在于他希望他的每一个采访对象,都能够表现出对这个时代里的一些面相的批评,失望,抨击,然后再告诉他他们又是怎么和这种失望和平共处的。

    我看的这几集尤其明显:他希望马东和罗振宇能够就年轻人商业化和真正的文化传承做一个解释,他希望俞飞鸿给一个为什么从脱俗出尘的文艺女神转而去演小丈夫这样粗俗角色的回答,他希望诺兰能够告诉他电影技术和电影故事之间的平衡,他还希望从蔡澜的口中知道怎么能把出世入世过得这么潇洒,享乐主义到底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最佳的生活方式?

    但其实每一个他的采访对象对这些问题都早已看得通透,所以的确,许知远需要做这个节目,因为他才是需要被摊开问题的那个人。我能理解一些人攻击他,比如在要求俞飞鸿看自己早期的《喜福会》的时候,有初夜破瓜的隐喻,一些女权主义者认为许知远是期待俞飞鸿露出那种羞涩无措来,事实上我觉得不是,他只是很希望俞飞鸿能够就演早期的那种文艺片的价值和现在的一些低俗角色做一个比较,他不能够理解为什么曾经有过那样高戏剧价值的作品的人,可以接受后来的戏剧堕落(就如他对马东所说的大众流行文化的粗鄙)。

    所以,当马东问我们曾经精致过吗?

    让我想起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主人公穿越在每一个时期发现里面的文豪,大牛都认为上一个时代更好,人们的精神更崇高,作品也更有内涵。许知远有这种迷思,应该说很大一部分自诩和当下世界格格不入的文青都有这种迷思,他们恋旧,有追求,有情怀,有怀疑,却又觉得自己有点无能为力。

    中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他给几个年轻人放了一段古典音乐,问,那你们听到这个是什么感受呢,会喜欢吗?

    实际上,任何一个时代文化的产物真的都是到后来才有了定论。也许多少年前和莎士比亚同一个时代的世人还认为看戏剧是一种消遣,是粗鄙的堕落呢。正如现在奉为乐坛之神的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在他们跨越巴洛克到古典,古典到浪漫的音乐时期时还总是被人们嘲笑做出的音乐狗屁不通呢。

    所以许知远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他就想听听这个时代到底有没有人认同他,如果认同,他们是怎么解决心里的这种无能为力的,如果不认同,那么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在诺兰这期的结尾我觉得他有了一点点变化,他终于承认很多东西你只看到那一点呈现,却没有意识到后面是一个完全复杂地,根本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思维去解释的东西,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内在的脉络,外人看不到内在脉络。很奇妙,前面那么多本国采访对象他没有接受这一点,在一个母语英文的人身上接受了这一点。

    很有趣的,我发现他在节目里最喜欢说的就是秩序感,平衡感,而他却屡次去试图打碎,打破采访对象的秩序感和平衡,而且往往是不自知的。

    还有,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讨论非常形而上的问题的,但是面对一个诚恳,笨拙,尬聊,却真心的读书人,他们有的说出了“底色悲凉”,有的说出了“生命本无意义”,有的说出了“商业的公开自虐”,还有的说出了“吃吃喝喝才是真谛”的内心,不是每一个节目都可以听到这样的东西。真是因为带着偏见,带着观念上冲突去看世界,才有了精彩的碰撞。

    那我觉得这已经是《十三邀》的价值。

    《十三邀》:追寻意义,和更好的意义的人,是可爱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三邀》:追寻意义,和更好的意义的人,是可爱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ut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