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读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那时候在国内,日子不咸不淡,没有大喜大悲,平淡无奇,30岁可以望见50岁的生活。之所以读这篇小说,因为它是名著,慕名而读。生活如同白开水,味蕾也变得麻木,品味不出这部作品有什么特别的味道。
故事很简单,老人84天没有打到鱼,老人、小男孩、打鱼、孤单……当时不解,这么简单得有些乏味的故事让人有点看不下去,为什么是经典?多年后旅居德国,生活发生很大变故,经历了不少艰难。当我有一天重读这篇小说时,在看似平淡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片段,体会到老人不屈的意志和精神。
1. “你行的!”
老人84天打不到鱼,依照常人的想法,掉头回家不就行了?有必要这么坚持吗?如此坚持有意义吗?老人独自与鲨鱼搏杀时,已经精疲力尽,“我不知道能不能撑住,再试一次”,老人给自己打气:“你行的!”
生活里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有些事情看似艰难,让人看不到终点,黑暗无边,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到达远方。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当环境迫使我在52岁高龄必须从零开始学德语时,我很抵触,德语,那是可望不可即的高峰。但是我还是艰难地开始了上德语B1课程(入籍水平,也是找工作的级别)。8个月苦学,每天4小时上课,回家2-3小时自学,除了感冒不缺课。最后通过德语B1考试,这是我到德国的第二年。
人生有时候需要逼迫、挑战自己,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似高不可攀的山峰,既然是不可避免的路径,既然是必须做的事,那就不妨一试。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或许艰难的事都是值得做的。因为怕难怕苦,尽力避免的事情,有时候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比如学德语。身在德国,如果不学德语,幻想着在小城用英语找工作,基本没可能。有些苦是必须吃的,躲不过、绕不开。人生的苦也是有定数的,今天躲过,明天还会来,总是缠绕在你的身边。这时候,只能迎上去,踢开它。
2.“不光是我,鱼都没人帮忙。”
老人最初带着小男孩打鱼,但是因为几十天没有打到鱼,小男孩被父母叫走了,只剩下老人一个人孤独的身影:一个人出海,一个人捕鱼,一个人和大鲨鱼搏斗。老人说:不光是我,鱼都没人帮忙。
人在最艰难的时刻,谁能陪你走过?
人行走在路上,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下班回家,累了饿了,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病了,一个人吃药,一个人给自己倒水喝;受了委屈,不知道向谁诉说,每个人都很忙,不可能随时有时间、有耐心听你倾诉。在德国艰难的时刻,很想找人诉说,但微信发出后常常得不到回音。之后,遭受再大的委屈和困苦,渐渐也习惯不说。身在海外的异乡人,谁不曾哭过长夜?有些夜晚只能一个人挨过,越长大,越孤单。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异国他乡加速蜕变成亦舒笔下的子君。
孤单是一种必然。选择了做异乡人,就是选择了孤独。
人生路漫漫,每个人的轨迹又如此不同,如果有人能陪你走一程,那是天大的福分和幸运。如果没有,也不必祈求。人到一定年龄,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难题和困难,会有无助的时候,谁都会有心事,谁的心理都有难言的痛,生活的环境也是忽明忽暗,忽晴忽雨。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幻想,痛苦的时候才最清醒,孤独是留给我们思考的时刻。渐渐地,在德国小城,我已经不需要话不投机的所谓朋友,宁要一个人的孤单,更不需要在众人中的寂寞,很多难事、麻烦事更不足以与外人道。
我不需要取悦别人,也不轻易麻烦他人。有困难,首先想的是自己解决,不亏欠别人。有能力的时候就伸出援手,帮助他人。久而久之,甘于寂寞,享受孤独。
3.“我不知道能不能撑住,再试一次。”
几经搏斗,最后,老人打到一条比自己的小船还要大的鱼。
小说中没有说教,而是长篇累牍地描述老人与大鱼的较量和搏斗。在这些描述的文字中,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大鱼),字里行间表现出老人的坚强和自信,非凡的勇气和力量。
老人打到鱼,小说还没有结束。最终,在返回的途中,老人打到的大鱼几乎被鲨鱼吃得精光,只剩下鱼骨鱼刺。但这又何妨。老人在出海打鱼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令人钦佩,这就是:在困难面前,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垮。
老人简单的打鱼经历与太多的读者产生了共鸣。这部作品读后没有一点颓废的感觉,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老人昂扬的斗志和向上的力量,而这,就是《老人与海》的伟大之处,也是经典作品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