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完《精神到处文章老》一文就想,还应该接着写写下联“学问深时意气平”。而要确切理解“学问深时意气平”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就必须明白学问指的是什么?
南怀瑾引用儒家的观点阐述说:“所谓的学问,就是指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不是头脑聪明,文学好或知识渊博,这些只是学问的枝叶,不能算是学问的本身。”这一明确的解释,相信能消除人们对学问普遍存在的误解,并让我们从中理解到学问不是学究们从故纸堆里研究出来的,也不是从象牙塔里考出来的,更不是从应试教育中教出来的。一个人甭管他有多高的学历,或获得过多少个文凭,或拥有多么丰富的各种知识,这与他是否具有真正的学问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任何人想拥有实实在在的学问都一定要从待人接物的细节中体悟;要从为人处事的过程中领悟;要从工作生活的实践中感悟。所以,南怀瑾对如何做学问又作了这样的强调:“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假使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只能说他文学好;这个人知识渊博,只能说他‘见闻广博’,不一定能说他有学问。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做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可见,一个人是否有学问,或者说学问深与否,就要看他对做人做事的道理掌握的多少。当然,这种道理是指人生宇宙的真谛、法则、规律,而不是那些所谓的“潜规则”,更不是那些歪理邪说。一个真理拥有者,他就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穿过表层深入内核;通过事相洞见事理,对人生的顺逆、得失、福祸有着透彻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懂得审时度势,趋利避害,逢凶化吉,把握住事物的发展态势,赢得主动。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当然也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到不卑不亢,不喜不愠,不骄不馁,不惧不怕,不急不躁,不忧不愁,不怨不恨,不争不抢,始终表现出恬淡的心境和从容的姿态。相反,那些六神无主,心情浮躁,神情焦虑,遇事容易冲动、生气、发怒,或不知所措、束手无策、处境被动,或顾此失彼、患得患失、因小失大的人,都是不明究竟,不懂事理,不分轻重,不清主次,不知善恶,不信因果的凡夫俗子。所以,一个人对做人做事的道理掌握、拥有得越多,他的所思所想、言行举止、说话办事就越有理据,越有底气,越有修养,乃至达到如《庄子》所说的那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这也就是“学问深时意气平”。看看那些得道高人们轻松的仪态;高僧大德们慈祥的面容;宗教大师们平静的神情,这个观点便可得到充分的印证。这也正如南怀瑾所说的一样:“学问好的人,内心的修养表达在外面的,就是这样的情形,而以孔子来作为榜样(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用白话翻译过来就是有庄严的温和,有自然的威仪而并不凶狠,永远是那样安详而恭敬的神态。”
大凡做学问的人,都可以分为“自命不凡”和“低调谦逊”两种人。究其原因,就是源于“半罐水响叮当,满罐水不响”那句俗话,如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