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春晚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就像一部机器上的某个零件,没有似乎不行,有了也不显得多突出。
以前的春晚都是除夕夜的重头戏,不但必看而且一定是全家一起看,欢乐的笑声充满了除夕之夜。
如今的春晚,很少除夕当晚看,都是事后通过各种报道才知道哪个节目好,说着抽一天时间来看看,最后往往不了了之。
今年除夕因为忙着包饺子根本没有看,只是在孩子看的时候偶尔瞥一眼,连过去最喜欢的小品相声也没看,没有想看的强烈欲望,没有过去看春晚的激动兴奋。
过年这几天在家有时间了,于是打开优酷看了几个春晚很热的小品,比如《坑》《上热搜了》等。
看完后什么感觉呢?不能说没有笑点,但是值得笑的地方并不多,似乎为了让人笑而制造笑点,让我想起农闲时街头闲汉村妇们的插科打诨、逗笑取乐,显得油滑而浅薄。
不仅笑点少而且题材雷同,我看的三四个小品里就有两个写家庭夫妻关系的,题材狭窄,挖掘不深,更别说演员的表演水平了。
于是,开始怀念那些年看过的春晚。
如果说过去的春晚舞台是群星璀璨,现在的春晚舞台就是寥若晨星。说起来明星个数也不少,但是实力远远不能跟过去相比。
拿相声小品来说,过去这两类节目是春晚最精彩的篇章,老少皆宜,笑点不断。每一场春晚都像烟花一样璀璨夺目,不止一个节目成为当年的爆品。很多来自小品相声的流行语像春风一样传遍大街小巷,春晚过后城市乡村的很多地方都有模仿节目经典片段的孩子。
上初中时,我们班就有一对儿相声搭子,一个瘦弱如巩汉林,一个高大如郭冬临,他们借助这种身高差异模仿春晚舞台上的经典作品,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表演了一出出喜剧作品。
模仿,就是创造的萌芽,虽然稚子学步未免幼稚,总归走出了自己的步伐,很多表演艺术家最初都是靠模仿开始自己的演艺之路。可惜那两个同学后来没有继续在这方面发展,但也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优秀的作品才能激发人们的模仿热情,艺术的感染力胜过单纯的说教。但是现在的春晚,有什么节目可以获得那么多拥趸者?甚至连几句值得流传的经典语言也没有。
那些年的春晚舞台,没几年就会涌现出不止一个喜剧明星,每个人都有不止一部代表作品,很多都成了固定搭档,一出现此必出现彼。比如陈佩斯和朱时茂,赵本山和宋丹丹,赵丽蓉和巩汉林,冯巩和牛群,他们珠联璧合,堪称黄金搭档。
一说起他们的名字,就会想起他们的经典作品,比如陈佩斯的《警察和小偷》《主角与配角》,本山大叔的《昨天、今天、明天》《卖拐》,赵丽蓉的《如此包装》《打工奇遇》,回忆其中的经典片段就不由得嘴角上扬露出一抹会心的笑。
为什么他们能带来那么多经典作品,现在的春晚舞台却很少这样的作品?
我认为主要在于演员的敬业和专业程度。
那些出现在春晚的老艺术家,不像时下刷流量的演员上春晚只为了混个脸熟,他们是很用心很用力地准备节目,无论从作品创作还是表演上,这些老艺术家都在倾尽所有能力为观众贡献一场精彩的演出。
他们把走上春晚舞台当做自己艺术生命的璀璨时刻,每一部作品都用很长时间来打磨,只为了那一刻的精彩亮相。
而现在的春晚舞台,还有几个专业的喜剧演员?基本上都是客串,带着玩票的心理来凑个热闹罢了,通过春晚夸大自己的知名度或者不让观众忘了自己。
真正从观众角度出发贡献专业精彩演出的人越来越少,即使专业演员也不再那么用心用力,春晚的舞台对他们来说不再是最重要的唯一。
有了节目的敷衍,才有了观众的敷衍。于是,只能在回忆中怀念那些年看过的春晚。
2023-1-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