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初次见到阳阳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跟别人不一样。
别人都在一块玩,只有阳阳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抬头望着阳光。我知道,不是别人不跟阳阳一块玩,是阳阳不想跟他们一块玩。
我走过去,坐在阳阳的旁边。他没有回头看我,我也没有说话。过了很久很久,他突然站起身,说:“我要走了。”
我问他:“你要去哪里?”
他说:“很远的地方”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阳阳。那年,我们十七岁。
02
我没有好好悉数过自己的这前半生遇见过多少人,又有多少人从我的生命中路过。我记得的,除了朋友,便是那些“不一样”的朋友。
会画画的人跟别人不一样,会唱歌的人跟别人不一样,会写作的人跟别人不一样,除了这些不一样的,其他人都一样,恍若芸芸众生、过眼烟云。
物以稀为贵,人也一样,因为一样,便显得低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别人记忆里,便不会加深印象。
就好比曾经的高中班主任记得的,除了学习好的,便是最后那一排调皮捣蛋的,而教室里坐在中间的那些人早早就被遗忘。
学生有不一样的,老师也一样。
曾经有一位教初一的老师,就是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变态,有一次汇报课,各级领导都来了,她开口讲的第一句话是:
“各位校长也来了,在这里我向领导们提一个建议,学校布告栏里的爱国主义教条,我个人认为很不妥当。对于一群没有辨识能力的初中生来说,爱国极容易与爱政权、政党混为一谈,倘若这种观点深入他们内心,长大之后如果又不多看多听的话,极容易变得激进、易怒、爱跟风、人云亦云,变成政治的棋子和工具”
(当时布告栏里的内容为: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开场白讲完,她开始正式讲课,一直讲到临近下课十分钟,然后对学生说:“孩子们,老师们,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倡学生们在讨论中发现真理,我们今天也来一场讨论,关于生存的意义......”
不久以后,她又上了一节示范课,而那天的课,与课文内容无关,选用几个小故事,逐层递进,引出言论权是天赋人权的结论。课上,将约翰米尔的自由说与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那节课后,有陌生的老师发短信给她:听你的课,太震撼了......
03
你眼里的她一定跟别人不一样,她比别人更加漂亮,也更加善良。但是实际上,在别人眼里,她跟普通人一样,生气的时候会骂脏话,去别的城市的时候也会迷路。
所以其实我们都一样,不一样的是别人的眼光,有人说,我们活着是为了给别人看吗?当然不是,所以你只要坚持做你自己就好,因为别人都做不了自己,而你做到了,你就跟别人不一样。
想要的太多,生活满足不了你我,我们就会开始变得慌张、迷茫,在迷途中越走越远,最后变成了一个顺应他人、顺应社会的人,你说那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可心里明白,不过是自己举手向世界投降。
前几天朋友圈看到一位业界人士的一段话:如果没有这份爱好与坚持,或许今天我早已成为一个每天围着灶台,听着丈夫唠叨、指责,等着他月底为我发微薄薪水的村妇了。
于是我就想起了聪聪,聪聪是个向往并相信爱情的人,大学时候也谈过一场恋爱,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一定要嫁给爱情,而不是婚姻。
可是大学毕业没多久,聪聪将这段爱情拿在家人面前却不被认可,也曾尝试说服,也曾极力反抗,可最后还是拗不过,选择了相亲,然后结婚、生子、养育。
像大多数人一样。
04
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张国外寄来的明信片,明信片上只写了一句话,没有署名。
“只要你愿意,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
我知道,那是阳阳从远方寄给我的,我望着那张明信片上的建筑风景,想起了十七岁时那年的对话。
我问他:“你要去哪里?”
他说:“很远的地方”
我坐在草地上仰望着他:“既然那么远,就别去了。”
他回过头来,笃定地说:“只要你愿意,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