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蜀道难》探疑2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1-03-04 12:56 被阅读0次
切磋:《蜀道难》探疑2

李白的《蜀道难》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之一。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被誉为“奇之又奇”之作。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疑问和争议,笔者不揣浅陋,就其中两个问题与诸位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前言

探疑2.《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与前面的“西当太白有鸟道”是否矛盾?

不矛盾。解读古诗词,必须联系上下文或整首诗。要懂诗歌(创作手法)本身,如夸张、想象、虚指、言在“此”而意在“彼”。要以文学的思维,即以艺术真实来看待诗歌,不能以科学真实来分析。

首先两句面对的山不同:前文“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的是秦岭的主峰太白山,高3767米。而峨眉山最高峰海拔仅3099米。“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巔”,如果按照科学真实来看,不是自相矛盾吗? 后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面对的山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髙标”(一作“横河断海之浮云”),即“在蜀道上成为标志的最高峰”(高标)。高标有多高,李白用神话中的日神羲和来衬托(六龙回日、横河断海之浮云),从下仰视,高耸入云,不可估测,于是“黄鹤之飞”却飞不过。极言蜀道之上的天险,仅此而已。为什么要用黄鹤来反衬山之高险?因为黄鹤被认为是鸟中飞得最高的,飞得最高的鸟都飞不过此“高标”,由鸟及人,其困难可想而知,于是在不知不觉中点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王琦《注》:顔师古《急就篇注》:黄鹄一举千里。……《合璧事类》:鹄,……善高翔。……《埤雅》:猿,……便攀援。……《尔雅》:猱猿善援。郭璞《注》:便攀援也。萧士贇曰:黄鹤飞之“至高者”,猿猱“最便捷者”,尚不得度,其险绝可知矣。

两处都通过动物(鸟、黄鹤、猿猱)来反衬蜀道上的天险,但是人若要从长安南下入蜀,一定要翻越最高峰(太白山、峨眉山巅)吗?恐怕在现实中,开蜀道还是得在山腰或山麓地带,总不能特意到最高峰去开道吧?可见太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切磋:《蜀道难》探疑2

相关文章

  • 切磋:《蜀道难》探疑2

    李白的《蜀道难》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之一。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

  • 切磋:《蜀道难》探疑1

    李白的《蜀道难》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之一。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

  • 探疑

    今天发的文不知怎么丢掉了,只好从简友的评论里找回,以图片形式发表了

  • 为什么一种教育改革会被称为“三姨太”?

    作者:程涵悦 三疑三探: 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来说还...

  • 思维的钥匙(16)

    1.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能引起定向而探 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 2.勤“...

  • 24字课堂教学模式

    ㈠“疑、导、诊、迁”模式 ㈡“疑、探、评、拓”模式 ㈢“疑、读、测、议、点、练”模式 模式特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

  • 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听王崧舟老师讲座笔录

    孤山何葳蕤,泱泱兮钱塘 江南人文胜,切磋奏清商 峰会落西子,课改探津梁 隐客...

  • 深入学习西峡一高的课堂教学

    10月18日上午10:30到河南省西峡一中学听一节数学课,深入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深入了解西峡一高的三疑三探教...

  • 向西峡一高的课堂教学学什么?

    10月18日上午10:30到河南省西峡一中学听一节数学课,深入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西峡一高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我...

  • 三疑三探学习总结

    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突出的优点 从这种教学模式来看,它有几个突出的优点。 1.学生能从学科教学角度提出有价值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切磋:《蜀道难》探疑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bc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