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私记:换个角度看诗人

作者: 平凡女子liz | 来源:发表于2023-07-26 22:52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当当网)

说起杜甫,刚好最近有部大火的电影《长安三万里》正在上映,听说看完这部剧的人,都会对中国的文化经典有了更深的了解。

仿佛,那些曾经我们把它当作考试而拼命背下来的诗句,瞬间是很有活力的。毕竟,那些可不是随便写出来的,那些诗句可是他们的作者文化素养的呈现,内心独白的表达,更甚者,其中还有他们的人生理想。

而我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当我们翻开那些曾经在历史上有着一笔的作者的作品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翻译,让后来的人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看懂一个人的一生。

就像历史上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历史书上的几行字早已无法定义他的一生了。就像世界汉学的研究泰斗,来自日本的吉川幸次郎笔下的这本《杜甫私记》,刚开始觉得书籍不厚,应该可以很快读完,殊不知,开始接触之后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知识素养太过浅薄。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比我们当下的很多国人还要深切,同时,他所表述的理解,并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叙述,更多的是,他也在关注着诗文背后的人心伦理、社会风貌。

所以,当你看完这本书,你便会明白,原来,那些在历史书上的名人,和我们一样,都曾在他们所处的年代里,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对于我们而言,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一个作者。毕竟,文学作品的书写,对于当时的他们而言,也是一种疗愈。在每一个人对人间疾苦十分敏感的文人心里,他们注定比普通人有着一颗更加无处安放的心。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1 诗里有生平

在《杜甫私记》这本书中,在作者对杜甫的研究中,他一直都有提到,杜甫三十岁之前的岁月里,并没有作品传世。又或者,是十分稀少。又或者,淹没在历史里了。

所以想要通过作品来了解他人生的前半部分,有点难,只知道曾经他在吴越和齐赵地界游历。直到三十五岁他才踏足科举,然而却落第。所以靠着给皇帝献赋,给当时社会的贵人们投赠,想要搏一把受到重用的待遇。

然而,他还是失望了。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大唐群星闪耀时》,从中可以看到,杜甫的一生,相对而言,没有李白幸运。李白确实是生在了唐朝最好的年代,而杜甫,确实各自参半。

在洛阳的日子里,杜甫确实十分努力过。他心中有百姓,想要为百姓做事,奈何却一直都没有那个机会。

在我们的理解中,杜甫也是一个现实派的诗人,所以相对而言,他的作品里有的是对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的描绘。就好像我们曾经读过的《石壕吏》。

对于后来人的我们而言,那是不可多得的了解当时社会的材料,然而对于当时的贵人们而言,他们并不想让这样的历史被记录下来。

所以,通过作品获得赏识这条路,对于杜甫而言,终究是走得有点难。

当然,他也曾做过为了获得机会而写了一些并不是很想写的诗句。可见,每一个时代的人,终究是逃不过活着就要做一些违心的事这样的事实。

而杜甫的生平,我们便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慢慢地了解。毕竟,人生从什么时候抱负远大,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低沉,最后对于社会的领悟,又是经历了哪些事,我们都可以从诗句中了解到。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2 诗里有理想

从我们接受的教育中,我们不难了解到,杜甫的一生,怀才不遇始终是他最大的遗憾。不管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是《石壕吏》,不难看出,他的内心深处,一直都是悲天悯人。

从他的家族追溯来看,他的家族一直不缺能人,也有一些能人是位列朝堂之上的。或许,“为生民立命”的始终是他的理想,然而现实却比较无奈。

还记得,在《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那就是李白和高适道别的时候,最舍不得离别,喊出来的那句话:“这首诗,我二十年前就是照着你的模样写的,高适!”

什么模样呢?“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在人生最初的时刻,谁不是鲜衣怒马少年,神采飞扬。就像“诗仙”李白,在年少时,也是感慨,生于如此盛世,当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

同样的,我们也能够从杜甫的诗里,看到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展望。只不过,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之下,能人的选拔本身就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以至于在某一年的科举中,宰相李林甫害怕天下能人反对他,直接跟皇帝说,当年没有人才可以提拔。

现实很残酷,可是我们也看得出,杜甫依旧没有放弃,他一直都在积极努力地成为一名官吏,为的就是实现他的理想。

或许,那个时候的杜甫也明白,理想的实现,不能太执拗,有的时候真的需要改变自己的想法,曲线救国。因此,他曾经在皇帝大封西岳华山的盛典上献赋,希望获得皇帝的赏识。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某一瞬间开始改变它的转向,唐朝的社会仿佛从唐玄宗改国号的那时开始,敏感的诗人就已经嗅出盛唐早已经不是人们期待的盛唐。

对于有家国情怀的诗人而言,他不能坐视不理。他急于参与国事,便是想尽自己的一己之力,匡扶社稷。

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多年后的我们再回看,不得不说,个人在历史大势之前,力量还是太过于渺小了。而理想本是生生不息的希望,星星之火,最终却对作者本人造成了反噬。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3 诗里有态度

虽然杜甫为了早日登上朝堂,不得不频繁地出入显贵之家,实属无奈之举。虽然,后人也有人评论说,杜甫的性格始终太过理想化,与现实调和不了。

大概也是他后来看不过社会的种种所幸归隐的原因吧。而他始终得不到重用,与那些贵人们,从他的诗作中看不到政治才能也有一定的关系。

所幸,后来的杜甫,把生命的时光用在文学创作上。他的眼光犀利,注重写实,因此在诗歌的创作上开创了写实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并且这两种文体在他的发扬下,与过往相承接,同时又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

杜甫也被人称为“诗史”,主要就是从他开始,唐诗的文风里多了对现实的直抒,比起过往诗歌写得比较虚,便是一大进步。

作者也在一首一首的五言七律中,把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观察,体会,看法,态度,一点一滴地写了出来。所以,后来人的我们看到这些诗作,瞬间便可了解到当时发生的事情。

比如《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妪出门看。”平仄之间,便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了。叙述完事情之后,后面便是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以及他自己的态度的表达。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印象最深的便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初读觉得押韵押得很顺口,等到一定的年纪才明白,原来,那是作者的悲天悯人。

同样的,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我们以前没读过的杜甫诗歌的解析,作者结合着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不同的层面向我们剖析了当时每一首诗作的创作背景。

今天的我们,多用白话文写作,不难看出,在杜甫的年代,诗歌便是他们自我疗愈的方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计划的九本书之一,确实为了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了解作者的方式和方向。

相关文章

  • 楚辞 | 香草名录集

    换个角度看文化 换个角度看文化

  • 换个角度看课堂,换个角度看自己

    今晚我们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迎来了一位会唱歌、乐于分享改编歌曲的老师,她的名字是王文蓉。一个愿意为我们乡村教...

  • 换个角度看苹果,换个角度看库克

    文/孟永辉 尽管乔布斯早已离去,但人们在看待苹果的问题上却一直还在停留在他的年代里,并且似乎形成了一种执念——苹果...

  • 换个角度看

    片段11《不抱怨的世界-人际关系篇》P2 R:我们同他人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自己对别人的描述和再现基础之上。也就是说,...

  • 换个角度看

    导读:逻辑思维推过李笑来的一篇文章,文章提到一个观点,创造更多的连接,升级操作系统,想办法认识真正,拥有高效率的操...

  • 换个角度看

    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在成人们的眼中就是个孩子,对他们的照顾就应是无微不至,起床、吃饭、穿衣、督促做作业等。 但通过...

  • 换个角度看

    早晨,在一个整天都不会被暴晒的位置停好车,走过古老的拱桥,闻着金桂香,漫步在古镇老房子的矮墙边……从东朝西走,一路...

  • 换个角度看

    不知是什么原因,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总是要有些舍不得。 连续几日来,家里改造,有好多垃圾要丢掉。我呢?用平日里积攒...

  • 换个角度看

    生活中太多的不如意和意外突发状况让人感觉额外的疲惫与悲观,也许一瞬间一刹那或者微微一撇,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

  • 换个角度看

    儿子早上发来一个砍价的链接,我奇怪他怎么会有这个兴趣,但也没多想,直接点进去支持,并装聋卖傻发给办公室几个同事,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杜甫私记:换个角度看诗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ql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