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寒风凛冽的晚上,我和小伙伴曾聊起有关马镫之于欧洲历史的问题,对于一个马镫改变欧洲的说法,小伙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什么实证能证明马镫在古代的实际应用?毕竟秦始皇陵里也没见出土马镫不是。
对待此种刁钻问题,自家想起有关战马的文物便是昭陵六骏,但想想看画像砖上似乎也没有关于马镫的细节呈现。
待到国家博物馆看到《大唐风华》展时,第一时间便在现场拍照给小伙伴发过去。喏,你要的马镫,还是有图有真相那种。
老实说,身为北京人的一大好处是看展方便,比如这次陕西省博物馆和法门寺博物馆等陕西牛馆来京搞的《大唐风华》展,拿出来的真正都是好东西。毕竟展出地点是国家博物馆,一般般的展品总不好意思和首都人民打招呼。
按照官方介绍所说,本次展览共展出120件(套)能代表盛唐发展水平的精品文物。它们分别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西安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博物馆、乾陵博物馆等,让观众们不用走出北京,就能感受长安城昔日的雍容与繁华。
的确,这六家博物馆可以说已经基本囊括了陕西所有唐代文物的精华了。
我在那幅著名的《明皇击球图卷》(仿本,真本在辽宁省博物馆)前面许久露出迷之微笑。笑的展柜附近的安保人员都有些怵然而惊。
无他,看文物展时最易发生那种“懂的懂”的事情。比如我在这轴画上看到了盖章狂魔、十全老人的数枚印章,如三希堂主人、太上皇至宝等等等等,不免令人会心一笑,大有果然如此之感。而画轴末端的上面宣统的印章,又让人不免想起溥仪在故宫搞文物盘点时那一场大火。这种小细节,总令人生出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八卦感。
在展览中,我还看到了凡穿越者回到古代的必造之物--玻璃。
只不过此次展出的琉璃碗是天然之物,虽不及现下两块钱一个的玻璃杯来的晶莹剔透,但在古代已是稀世奇珍一样的存在。
我曾看过一本极靠谱的讲述唐代人衣食住行的书《唐朝穿越指南》,书中所述,全都来源于考古文物、史料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读过纸质书后观赏实物,时常有一种如见故人之感。
毕竟,从文字中猜想文物的模样与看到实物的感受全不一样。每当见到一件闻名已久的文物时,让人总有一种,“原来你是这样的**啊”的感受。
展览中更值得一看的是来自法门寺的唐代茶道用具,让人不免想起电视剧《法门寺猜想》里煮茶的情节。据称此剧中的道具全部根据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烹、饮茶器一一仿造。
看过电视剧后来近距离实物,油然而生一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之感。
美国考古作家布赖恩·费根写给美国大学生的通识教材《考古学入门》中曾引用过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在其代表作《历史的重建》中的一句名言:一个公元6666年的考古学家,可能会发现他不得不依赖厨房用具的多样性来帮助自己认识到,在1950年,英国和存在不同的社会背景。
观展之余,想及此句,不免钦服考古学家毕竟经多见广,看的透彻。便如眼前这些唐朝茶道用具,让人感叹古代工匠手艺精湛之余,对于许多茶道书中所述唐代的煮茶法更有新认识。
回想书上所述内容,更有一种原来如此、果然如此之感。这种特别的乐趣,或许正是许多人乐此不疲的到处跑去看展的动力之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