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男人志人物历史
荀彧:奉天子的迷梦

荀彧:奉天子的迷梦

作者: 鬼鬼书生 | 来源:发表于2017-08-15 23:23 被阅读223次

    汉末是个崩坏的年代,中央的政权日渐衰弱,世道越来越乱,战乱与瘟疫频发,各地的豪杰又乘势而起,各据一方,虽然名义上还尊奉汉家天子,但有识之士都看得出,汉室已是日薄西山,快不行了。很多人急不可待得要改朝换代,民间有张角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袁术更是急着当仲家帝,但也有希望复兴汉室的人物,荀彧就是这样的人。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荀彧出身颍川士族,时人称他有“王佐之才”,他曾拒绝袁绍的礼遇,转而投奔还只是奋武将军的曹操,他的加入让曹操的势力从此有了士族的认可,难怪曹操一见面就兴奋地称他为“吾之子房”。荀彧擅长战略的策划,屡次为曹操指出正确的方向,曹操赞他“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也”。

    当初荀彧选择辅佐曹操的时候,曹操势力还很弱小,他因为出身宦官之后被士族所不齿,麾下也没有多少人才。但曹操也有明显的优点,他年纪轻轻就文武双全,不是只会舞文弄墨夸夸其谈的世家子,他曾先后在京都和地方任职,在任时严肃法纪、惩治豪强,为世人称道,不愧许子将“治世之能臣”的评语。后来曹操拒绝了董卓的招揽,他弃官回乡散尽家财,起义兵反董卓,在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时,其他诸侯都畏惧董卓强兵而不敢进兵,只有曹操独自引军与董卓军交锋,虽然曹操大败,但也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勇气和对汉室的忠诚。

    曹操的这份忠诚和他自己的个人能力吸引了荀彧,在荀彧看来,当时汉室衰微,中央的号令已经没有多少人听从,天下群雄四起各自割据一方,这局面需要有一个忠于汉室的强力人物来扫荡不臣,澄清天下。荀彧选中了曹操,并引荐了大量名士和人才,一方面是为了辅佐曹操,另一方面未尝不是想影响曹操,他劝曹操迎奉天子,虽说是站在曹操的立场上谋划,其实更是他复兴汉室计划最重要的一步。迎奉天子之后,荀彧便一直留在朝中,一方面是在曹操出征后为他看顾后方,筹集粮草,做着相当于汉初的萧何的工作,但另一方面他成为朝臣之首,也是维护朝廷存续的重要人物。曹操是一代雄猜之主,他虽然重用荀彧,但不满与防备也由来已久。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并自领冀州牧,曹操此举明显是想继承袁绍的遗产,以冀州作为曹家的根据地。自有聪明人看出了曹操的心意,就向曹操献策,恢复古代九州之制。汉末的冀州只包括河北一部,如果恢复古制,冀州就包括了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州、并州等地,地盘扩大很多。曹操当然是欣然同意。但是荀彧却表示反对。他认为这样会使“人人自恐”,不利于安定天下,应该迅速平定河北,修复旧都洛阳,讨伐不臣,让天下人看到曹操的忠心,等到“海内大定”,再讨论恢复古制。其实荀彧的理由并不充分,天下早已变成诸侯割据的形势,曹操划分九州还是十三州对其他诸侯并没有什么影响,对平定天下自然也没什么影响,荀彧的潜台词还是说恢复九州的行为显得对汉室不忠。曹操表面上接受了荀彧的谏言,不再谈这个议题,但曹操心里对荀彧怕还是有些不满的,你荀彧是不是为了防止曹家的势力太大,是不是忠于天子而胜过忠于我曹操?

    曹操没有对荀彧表现出不信任,反而大加奖赏和拉拢。曹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两家结为亲家,将荀彧的封地增加到两千户。曹操又多次要为荀彧加官进爵。荀彧的职务长期是侍中并代理尚书令,曹操一直想让荀彧转正,荀彧却一再推辞不就,曹操甚至要任命荀彧为三公,这个朝廷最高的官职,但荀彧推辞了十多次,曹操没有办法,只好作罢。曹操与荀彧之间对官职的反复拉锯显然是不正常的,曹操的封赏是一种奖赏,也是一种收买,是需要换取荀彧对他绝对的忠心。荀彧的推辞更是一种政治立场的表态,他坚持要忠于汉室,曹操对此必然是恼火的。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想劝曹操晋位为魏公,并受赐“九锡”之礼。汉朝通常并没有公爵,上一个被封公的,是“安汉公”王莽,而“九锡”之礼,也是王莽“禅让称帝”的前奏。这是政治意味极浓的大事件,董昭等人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却明确反对,称“曹公当初起兵的目的是匡扶汉朝,安定天下,即使功劳很大,也应该谦虚退让,以显示自己作为君子的德行和对汉室的忠诚,封魏公、赐九锡的建议是不妥的。”荀彧不会不知道,他作为朝廷的群臣之首,董昭等人敢来征求意见,一定是获得曹操的默许的,甚至这就是曹操的本意,可荀彧还是拒绝的这么干脆不留余地。荀彧的反对是有分量的,他是朝廷百官之首,更是当时的名士,世族的领袖人物,威望高,人脉广,不容曹操小觑。曹操只得暂时放弃封公的念头,《三国志》记载曹操对此事“心不能平”,可见此时的曹操对荀彧已经怒不可遏,在曹操看来,荀彧最终还是站在汉室一边,他对自己的忠诚并不牢靠,如果自己的地位要更进一步,荀彧会是阻碍,甚至是敌人。

    曹操开始找机会对付荀彧,这事并不容易,荀彧功劳卓著又没有过失,想处置他难以找到合适的理由,而且荀彧的人望太高,朝廷和曹操的幕府里太多他举荐的人才,若要处置荀彧这些人一定会跑来求情,他更是士族的旗帜,轻易处置只会让天下士族寒心,得不偿失。但曹操毕竟不凡,竟有了绝妙的办法,他在南征孙权之时,上书皇帝请荀彧来劳军,并在劳军之后将荀彧留在军中,名义上是让荀彧作为皇帝的使节参与军事,实际上是让荀彧离开中枢失去实权,在军中荀彧实际上被软禁。事已至此,荀彧已经没有反抗的余地,他不久便病倒,在忧愁中死去。

    荀彧在朝廷中的地位仅次于曹操。他又为曹操立下了那么的功劳。按常理来说,曹操应该给他一个隆重的葬礼,并为他追加官职、爵位。但曹操并没有这么做,他甚至没有表达过一丝哀伤。曹操是性情中人,经常为友人之死痛哭流涕。甚至袁绍死后,曹操都为之痛哭尽哀。但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荀彧死了,曹操却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反而是汉献帝对荀彧之死痛惜不已,史书记载,汉献帝非常哀伤,还为此暂停了宴乐,这也证明了荀彧对汉室的忠诚。

    荀彧这一生,很多时候都在做着曹操与汉室之间的润滑剂,他希望曹操与汉室是利益的共同体,可惜随着形势的变化,裂痕不可避免,这不是荀彧可以控制的。在曹操弱小的时候,汉室需要他讨伐不臣,他也需要汉室的认可与支持,他们的利益可以一致,但当曹操的实力和越来越强,当天下已经没有可以匹敌的诸侯之后,汉室与曹操就成了互相的威胁。汉室太弱了,身为皇帝的刘辩像个傀儡,他决不会对掌握全部朝政的曹操有好感,他也确实下密诏要除掉曹操。权臣总会担心功高盖主,何况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曹操,他同样时刻提防着皇帝,不断削弱着忠于汉室的力量。荀彧希望辅佐曹操成为霍光,让刘辩成为汉宣帝,可惜这天下比荀彧想象的更乱更血腥。

    荀彧死后,汉室仅剩的尊严也荡然无存了。建安十七年,曹操恢复了古代九州之制,称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百官,俨然是独立的王国了。昔日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愿景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实,曹操不愿意做霍光,也不愿意做齐桓公,他选择做周文王,曹操致死也没有称帝,但他确实夺去了汉室的根基,让自己的儿子登上了帝位。

    荀彧致死仍是汉臣,却终究被记在魏书里,曹魏势倾天下,他居功至伟,所以他不但要与荀攸贾诩二人和传,还要写在所有谋臣的最前面,这对荀彧是莫大的讽刺。荀彧死前一定已经明白曹操的野心,也看到了汉室的末日,史书记载,荀彧死前将他自己记录生平所学所为的著作“皆焚毁之”,他昔日的奇谋秘策灰飞烟灭,荀彧这么做是彻底否定自己的一生,他在绝望中死去,他一生复兴汉室的追求终究是一场春秋大梦。

    令君留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荀彧:奉天子的迷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rb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