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岗往事(二)

作者: 浪迹天涯vive | 来源:发表于2023-07-04 11:52 被阅读0次

        人事物,关键在人。认识一个人,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对某个具体事、具体物的态度。所以说,行不行?事上见!这是评判标准。

        红岗之于我,旧地重游也罢,旧事重提也罢,旧梦重温也罢,还是人事物记忆里的那份感觉。想见的是人,有时人不得见,说起的那个事,回味的还是那份感觉。

        搬迁之前,红岗的居住平房很多,那种正房几间,仓房几间,中间砌墙围起一个小院子,可以种菜养花,接地气。一方院落,独门独院,自在方便。

        红岗老员工愿意住平房的较多,可以多盖几间仓房,多养点鸡鸭兔猪等家禽家畜,改善伙食,增加收入。毕竟以前家里孩子较多,收入却不多,负担重。

        我在红岗时先后住过三个平房小院子,搬过三次家,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直到搬迁离开。在一区旧平房,我曾经养个一只兔子、一条狗,都是养的肥肥大大。兔子是大灰兔,狗子是大黑狗。

        平房里最有记忆的是朋友老乡同事家子女结婚嫁娶办酒席,随个十块二十块钱的意思一下,就去吃个两顿美味佳肴解馋。

        那种借来单位的苫布遮盖起小院子,遮阳挡雨,屋里院里摆上几桌,一天到晚吃流水席,热闹的很。

        红岗老员工有玉门油田过来的、江汉油田过来的、七零油田过来的,反正各省各地基本都有,五湖四海的风味美食,能享受到多种口福。

        帮厨打杂跑腿的都是老乡亲朋,谁家有事都自觉来互相帮忙操办,就像自家事一样,很有乡情人情味。

        那时没有电话,每顿饭都得好几个跑腿人,步行或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满矿区去招呼人。

        红岗人结婚时有个统一的特色,男方接到新娘后,接的送的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穿着花花绿绿的,一路放着音乐,必定要在矿区大道上走上一圈,才能回到男方家里举行仪式。我记得自己还给很多对新人录过像、拍过照,多次现场见证过那种快乐。

        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等等基本都是老乡同事亲朋中的德高望重者,一番热闹后入洞房。吃的爽,玩的嗨,那是真正的喜庆。

        不像现在有些婚礼,仪式感虽然高大上,人情味却是寡淡得多,口福之乐就很少有特色了,有的去凑凑热闹,有的干脆不去,有的就是为了礼而礼。

        记得那时在红岗,同事老乡亲朋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搬家或者盖个仓房或者维修个啥,一声吆喝或知道后,自觉主动积极的去帮忙张罗处理。

        搬个家根本不需要随礼,就是帮个忙,然后大家好好聚一聚,起初多在家里自己做,后来有了小饭店也出去聚。

        其实那些个事都是同事老乡朋友亲近的自然契机。我为什么想念不忘呢?还是因为那种互相帮衬、亲情生活的感受,让人感觉到温馨与安心吧。

        头几年有个离开红岗很多年的同事从关内过来办事,当年一块玩耍、关系比较近的一帮朋友同事,不仅帮着联系人员办事,更是轮流张罗相聚。

        虽然很多人调离在不同单位,平常也很少联系,但是都清楚当年谁谁谁什么关系,见面都是亲切感满满,温暖如初,情义依旧。

        其实都是在红岗那种矿区工作生活氛围里积攒的感情、交往的故事、认可的关系。

        这种情义之所以难得,是因为再也没有那种环境了。这种情义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再难拥有与超越。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之所以有所不同,也未必在于交往的时间长短或交流的事情多少,我觉得更多的在于一块做个什么,共同经历个什么。

        而且这个“一块”、这个“共同”,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如此,才会有默契与自觉,才会有信任与安心,才会有情怀与美好,才会有深刻的感受与难忘的记忆!

        没有共同的记忆和感受,没有共情的经历和认知,怎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与激情的火花呢?!想起来那些年——

        我们共同去现场拍照录像采访制作宣传片编印厂报《红岗人》,去基层单位开展专题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去井区挖掘填埋管线沟助力产能建设,去油区打击盗油盗公净化治安环境,去清理井场油污杂草规范现场管理。。。

        我们共同去抗洪抢险护卫家园,去清理积雪清扫场地道路,去清理淤泥畅通排水,去开展便民服务,去洮河秋收拉运冬菜水果分配各家,去完成接待服务工作,去植树造林打扫室内外卫生,去开展好各种集体文娱活动。。。

        那些共同的镜像,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美好。正是:协作共事出友谊,互相学习好进步。

        缘分与情感的建立,不仅仅在于工作协同,更是那些闲暇时间里的闲事使然,共同经历的闲情逸致更能彰显人性的本真,无关工作与利益的事才有温度和爱。

        红岗油田地处偏僻,当年周边基本都是茫茫盐碱滩,夏天到处沼泽地蚊虫叮咬,冬天里白雪皑皑一望无边,寒风凛冽刺骨,春天里风沙扑面打脸。

        在种植水稻之前,只有东一块西一块的旱地,种植玉米和土豆,连成片的肥地挺少,多是“猫儿地”零零散散。

        但是养羊的养鸡的养鸭的还是比较多,大大小小水泡子里野生鱼挺多,尤其是月亮泡的鱼味道鲜美。

        在那儿工作生活的时间长了,周末或者节假日,如果不加班,下乡玩耍的事就提上了日程,乡村野外的放松休闲比不得城里,还是简单纯朴的得多。夏天吃羊、捡蘑菇,仲夏初秋烤玉米,深秋吃鸡鸭,冬天吃杀猪菜,春天吃开江鱼、挖野菜,这些都是身处乡村的吃货,记忆犹新的美事。

        这些绿色的食材,配上乡村家常做法,简简单单的原滋原味,再加上纯朴的民风,令人难忘。

        记得静山乡有个小饭店挺有名,红烧鸡,酱炖鱼,两个主菜,再加上蘸酱菜,够七八个人吃了,简单实惠,美味可口,让人回想。

        而去月亮泡那个镇子,随便找个小饭店,吃一条大胖头鱼就可以了。炖鱼头,烧鱼身,拌鱼皮,煎鱼尾,鱼汤泡青菜,一鱼五吃,再加上小葱拌饭,一顿饭就这么搞定了,花钱不多,皆大欢喜。

        红岗人对于月亮泡,除了吃鱼,最有印象的当是南坡大沙滩,夏季游泳玩水摸蛤喇了。

        那是个野沙滩,没人管理,但在两米深处也拉起了长长的浮标,以示隔绝警示。水势由浅入深,地势平缓宽阔,细沙平铺酥软,相对比较安全,水也比较干净,比大闸门那个小沙滩好多了。

        每到8月份最热的季节,驱车前往的人流很多,坡上就衍生了很多小饭店和买饮品西瓜等商贩,虽然简陋,却也热闹。

        唯一的缺憾就是坡上的树稀稀拉拉不怎么遮阳,没有阴凉休息处。还有一边水泡一边阳晒,最伤皮肤。每去一次,回来就得晒脱一层皮。

        不会游泳不打紧,戴上游泳圈或干脆用汽车内胎,可以在浅水处狗刨,也可以到一米五深上下处摸捞大的哈喇上来。

        对于我来说,还有一处曾经是我们一帮子哥们周末休息玩耍的地方,那就是后宝石屯嫩江湾处。那里有大片的河滩沼泽地和小水泡子,还认识几个常年在江边谋生的渔民。

        我们骑摩托车过去,两人一台,迎风灌沙的,每次都晒得黑乎乎。江水炖江鱼,只有在那儿才见识到真正原始的做法。

        我们上了小船,拖着小鱼网,顺江而下,转了个弯,抬头就能见到老坎子的跨江铁路大桥。然后再返回,逆流而上,下船登岸,坐地摘鱼。小网挂到的都是浅水里的白漂子和黄咕子,一条一条的处理。

        夏日的江水浑浊,简单沉淀一下就行了,直接把浑江水洗好的鱼倒大锅里边,放上清油、食盐、生姜等简单几样调料,捡一些柴草烧起来,很快就熟了。

        没有筷子,就去捡几根小树枝折断当筷子用。浑汤经过滚烧,沙子沉淀在锅底,吃起鱼来不觉牙碜。

        这就是正宗的江水炖江鱼,主打一个食材绿色新鲜,再主打一个亲自参与制作,体验的是原生态的生活。这种感觉真是别具一格,无可比拟。

       

        红岗之行,红岗旧事,遇见的都是那份记忆,感觉的也是那份记忆,感恩的还是那份记忆。

        曾经听人说,红岗人排外。我是不认同的,红岗人来自五湖四海,不论岁数大小,还是来的时间早晚,都是统一在“求实进取争一流”的精神旗帜下。

        红岗人的实实在在,红岗人的包容大度,红岗人的较真求精,红岗人的责任担当,红岗人的吃苦耐劳,红岗人的争当先锋,红岗人的勇挑重担,红岗人的重情重义,那是几十年几代人步步凝聚而成的文化内核,底蕴深厚,潜移默化。

        红岗人不会排斥任何人,如果说有,那也是对形式主义的排斥,对瞎折腾胡乱搞的排斥,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排斥,对影响红岗油田整体利益和形象的排斥。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造就一方文化。“高效开发油田”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铁人精神”的传承也名不虚传。

        我相信,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必然。你遇见的每个人,不是来教你一程,也是来陪你一程。

        我也相信,所有的感觉,都是潜藏的记忆。你感觉的舒服与否,都是曾经的缘分深浅与情感多少的沉淀。

        我还相信,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聚散皆美好。差别正如席慕容在《无悔的青春》里所讲到:“相逢是缘,相聚是缘,相散也是缘,不同的只是缘深或缘浅。”

        生命的价值在于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人生的意义在于红尘万里、对酒当歌。

        祝愿散居在四面八方的红岗人一切安好、一路有光!

        祝愿红岗油田、吉林油田的事业蒸蒸日上、永续辉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岗往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th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