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艺天地散文特辑芳草集
寻根之旅||重读《咏而归》(32)后记

寻根之旅||重读《咏而归》(32)后记

作者: 魏治祥 | 来源:发表于2023-04-03 06:36 被阅读0次

重读《咏而归》,竟写了32篇读后感,加上初读时写的两篇,总共34篇,差不多算是薄薄的一本书了。回头看写过的文章,仍觉得意犹未尽,同时还有好多新的想法冒出来。这就说明,李敬泽让我看到并且想到了太多的东西。

《咏而归》按照分类,当属历史文化散文。

历史散文,首先说的是历史,是那过去的事情。

历史是拿来当镜子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实中发生的事往往可以通过历史找到原因。遗憾的是,天长日久,有一种叫岁月的东西,可以轻而易举地掩盖历史的真相。你看到到许多史实,只是历史的枝叶,它的根,纵横交错,藏在时空的深处。

横比东西方文明,孔子与耶稣一东一西,皆为一方圣人,耶稣至今仍是耶稣,高高在上,受万民敬仰。比耶稣早生五百年的孔子,却没有那般好运。贵为大成至圣先师,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忽然成了被打倒的孔家店老板。不是真的要打倒他,而是新青年们要借此追求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个性解放。五四新文化运动结束之后,孔子仍当他的圣人,且“圣人”了数十年。一夜之间,忽然变得既“封”且“旧”,甚至与林彪集团搅在一起,批林者,必批孔。刚以为圣人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世界各地,忽然到处可见孔子学院,要用他老人家复兴国学了。

那么,谁才是真实的孔子?儒学的根在哪里?

你或许要问,扯那么远有意义吗?

读《咏而归》,便是一次漫长的寻根之旅。

李敬泽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大抵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孟子,这子那子;齐桓公,宋襄公,这公那公,离我们太过遥远,一个个影影绰绰,麻麻杂杂,铜锈斑斑。小心翼翼地拨开枝叶,大刀阔斧地斩除荆棘,直达历史的根部,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李敬泽举着一个放大镜,平静地说:原来如此!

孔子还是孔子。或者说孔子并非传说中的孔子。他平凡,就是一教书先生,要收学费的那种。他执着,赶着一辆牛车周游列国,到处宣扬先王之道。他乐观、坚韧,被困于陈、蔡时已经吃不上饭,还弹琴高歌,坚持对真理的探寻。更重要的是,孔子很可爱,跟我们一样喜欢玩耍,就是一个普通人。他反对为做好事而做好事,主张既利己,也利人。

孟子还是那个孟子,一身浩然正气,爱瞪眼睛,说话咄咄逼人。但孟子的毛病是爱耍赖,你说收税他说偷鸡,你说流水他说人性。爱耍赖的人更可爱也更像人。伟人毛泽东不是说过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人便不是人,而是神了。神,不可以亲近。

至于这公那公,他们的身上既有贵族精神,也有泼皮精神,还有恶棍精神。他们会跟臣下争吃,会开国际玩笑,会为了面子弄出人命。因为他们也是人,不像后来的那些国君,动辄圣明,圣裁,圣躬,总之什么都懂。他们的基因,有进化,有变异,但无论好坏,都会遗传给后人。那基因,又叫做根。

李敬泽说的是根,我联想到的是枝,是叶,是后来的事情。李敬泽把远年的那些陈谷子烂芝麻放大了给我看,丝毫不避讳我们老祖宗身上的疮疤,令我想起了我唯一崇拜的作家鲁迅。是的,我喜欢过许多作家,然而从古到今,唯一崇拜的是鲁迅。窃以为李敬泽也应该是崇拜鲁迅的,他正在干先生干过的事,寻根。

《咏而归》读过了,但寻根之旅,仅仅是开始。

2022年5月21日

*作者简介:

魏治祥,1953年出生于成都金堂,资深媒体人。曾在《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山花》,《文学青年》等期刊发表过中、短篇小说。

相关文章

  • 随李敬泽咏而归||重读《咏而归》(1)前言

    重读李敬泽的《咏而归》,竟写了三十多篇读后感。纵观个人阅读史,为一本书写这么多文章的事从未有过,也是我未曾想到的。...

  • 好人和坏蛋·重读《咏而归》(17)

    小时候,我们最早学会的本领是区分好人和坏蛋。 那时候好人和坏蛋的区别是长相。我从小就长得很“正派”:多少有点国字脸...

  • 咏而归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 咏而归

    一段话,有时候自以为明白了,其实远远还没有明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当重新解读那句话,才明白其中的内涵,才觉得其中的...

  • 咏而归

    路途 一本厚重的书 夜里 所有的灯醒了 足迹 在字里行间做注 嘶哑 是一种人生观 高歌 翩翩君子风度 归...

  • 咏而归

    今天我们这儿全省车辆开禁了,决定带孩子出去撒个欢。 当然,还得注意安全,去人少空气好的汝河边玩吧。那里有水,石头,...

  •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重读《咏而归》(7)

    读了《孔门弟子做好事》才知道,做好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宅家,啥也不做,如颜回,躲在破巷子里哪儿也不去,天天思考人...

  • 圣人与先进与标兵·重读《咏而归》(15)

    “孟子有诸多高贵品质,但其中不包括谦虚。” 《咏而归》第14章题为《圣人病》,仍然说孟子。没客气,第一句话就说他不...

  • 寻根之旅

    历史是那么惊人的相似,96年,那年我的父亲为了能叶落归根,不顾家人的感受毅然决然的回到了他阔别了三十年的家乡—...

  • 寻根之旅

    发展需要不竭的动力,作为个人同样需要有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的丰富,但精神层面却正在走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根之旅||重读《咏而归》(32)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wi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