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177)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19-04-12 09:11 被阅读36次

卷五(一八)

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譬如大贵人,功成宦就,散发解簪,便是名士风流。若少年纨绔,为此态,便当笞责。富家雕金琢玉,别有规模;然后竹几藤床,非村夫贫相。

遽,音jù。本义:送信的快车或快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且使遽告于郑。”注:“传车。”后世引申为:赶快,疾速。仓猝;匆忙。急迫;窘迫等意思。例:偬遽。

笞责:拷打责罚。笞,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唐律疏议·名例》载:“笞者,击也。又训为耻,言人有小愆,法须惩诫,故加捶挞以耻之。”说明笞是对犯有轻微过错所使用的惩罚手段。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诗之朴与巧、淡与浓之间的关系,须得是大巧若朴、浓极归淡,绝不是无巧之朴、未浓之淡。俗谚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惜不少诗词爱好者,还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只见朴、淡,不知巧、浓,甚至一味喜欢在诗文里使用村言俚语,自诩为“当代新元、白”,徒为识者耻笑。艺术自有相通之处,以毕加索的抽象画而言,似乎信手涂鸦,人人可绘。然而,因为没有毕加索深厚的素描功底,深邃的美学思想,你画出来的只能是简单线条与色块的堆砌,无神韵可言。

相关文章

  • 硬读《随园诗话》(177)

    卷五(一八)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譬如大贵人,功成宦就,散发解簪,便是名士风...

  • 袁枚撰写并亲书的《恭祝丽川中丞大人诗》

    因为硬读《随园诗话》的缘故,对《随园诗话》中涉及的诗文、人物、典故多有浏览。 随园诗话》卷一载:“咏...

  • 硬读“《左氏》:郑伯享赵孟于垂陇,七子赋诗”小记

    硬读“《左氏》:郑伯享赵孟于垂陇,七子赋诗”小记 ——《随园诗话》随读随写(6) 《随园诗话》卷一:《左氏...

  • 硬读《随园诗话》(9)

    六 《随园诗话》原文: 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一韵中有千百字...

  • 硬读《随园诗话》(3)

    卷一 一(上) 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希文学、马武望督邮也。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

  • 硬读《随园诗话》(2)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袁枚(1716-179...

  • 硬读《随园诗话》(5)

    二 《随园诗话》原文: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

  • 硬读《随园诗话》(4)

    卷一 一(下) 《随园诗话》原文: 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咏怀...

  • 硬读《随园诗话》(7)

    四 《随园诗话》原文: 于耐圃相公,构蔬香阁,种菜数畦,题一联云:“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鄂西林...

  • 硬读《随园诗话》(6)

    三 《随园诗话》原文 前明门户之习,不止朝廷也,于诗亦然。当其盛时,高、杨、张、徐,各自成家,毫无门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硬读《随园诗话》(17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lq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