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夕
那一年高考我刚考上大学,对于填报志愿这件事可以说很迷茫,家里人也不懂。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同村一个大学生刚回来,他过来给我指点了一下,说是计算机信息方面发展那时候应该还可以,我也是想都没多想随即就填报了省城一个大学的计算机信息专业,就这样我也如愿的被录取了。
大一的时候我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都是三点一线式生活:宿舍—教室—饭堂来来回回。大二的时候我的舍友开始讨论以后的去向,有几个表示他们要考研,而我因为一些原因却没有也不敢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从踏入大学就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吧。但是在我的心理我也悄悄埋下了自己去路的种子(以后从事IT技术吧)。那时候大二已经上了部分专业课,但是我觉得学校里讲的都是些皮毛,这不能说明老师讲的不好,而是课时有限它这个技术领域没法深入去讲解。比如我最开始接触的C,java,这些学校老师最多也就讲了他们的使用方式,但其中涉及的数据库技术,开发技术等等都比较老套。后来有一次参加比赛的时候需要用开发语言做一些实体的时候,而我却发现我什么也做不了,而我们一起报名参加比赛的另一组的大四学长却出色的完成了。从那时起我也是真正的看到了一个技术内部掌握的重要性。我向他咨询了一下学习的方法,他说很简单,就四个字:报培训班。并且他还特地嘱咐我说可以去试听。有一次下课早,我就约了那个学长一起去,他在另一个教室听课,而我在这个教室试听。
听完以后我很心动,很想报班,因为那个老师讲的很详细,很适合我这样学习没有自觉性全靠掌握解决技巧的人。但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是这个报班费很昂贵,那时需要6600块钱,培训班是可以持续学习,老师逐个指导你完成项目,让你有项目经验,直到找到工作。但这昂贵的培训费就相当我一年的大学学费,我没办法向家长开口,这令我陷入了纠结。直到有一天星期五晚上我失眠了,我以前从来没这样过。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就跳起床穿戴好就去了我们学校外面不远处的一个商场,我径直去了一家肯德基,找了机会直接去问他们需不需要服务员,哪知道刚好他们就需要一个兼职工,我就和他们主管谈了一下大致的情况,他们也谈了一些规则和薪酬发放,就这样在我提供了健康证后就正式在肯德基里面兼职了,刚开始很累,但一想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即将用来投资自己的未来,我觉得可以一试。就这样在肯德基店里断断续续排班倒班的情况下干了3个月,攒够了差不多7000块钱。这其中也牺牲了很多玩的时间,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宿舍的周末课外活动我很少参与了,这也是我的一处遗憾,好在我们舍友关系一直和睦,也算是缓解了我的一部分精力吧,就这样大二第一学期结束了。
我在家里过完年,开学之后,我赶紧拖学长和我一起去报名,谁竟知学费又涨了,但那老师最终念在我经常试听课的心思上还是按原价偷偷给我报了名,我知道这一切是多么的不容易,就这样每周按照他们提供的课表上课学习。
学习的过程中除了练习老师留的作业后,也看了不少书,刷了不少题。在我的记忆中看的书有这几本很重要:在学完语法之后,看了《java编程思想》这本书写得很好,干货满满,但是由于内容用比较多,还是需要好好静下心来认真看看的。还有一本书记得叫做《java核心技术》,深一点就是看看《深度理解java虚拟机》,这种书会帮你理解java的内部环境原理,可以加深理解,这个当时面试还涉及了一些问题。当时还学了一些Linux命令,主要就是看《鸟哥的Linux私房菜:基础学习篇》这本书,然后配合着Red hat linux练习,以及和C语言有关的《C和指针》,再者就是上网查查数据库和中间件的用法什么的。刷题一般就是在牛客网上刷题,因为那一般都是各个知名互联网企业的招聘试题,可以用来练手或者模拟考试。最后就是跟着老师的辅导运用平时学到的技术做一些小游戏的项目,这可以给自己的简历润色。
我在大四上学期开学准备了一个月的复习,十一假期没有回家,就开始着手秋招找工作(秋招很重要),大概在10月14号的时候才签了工作合同,基本上从这时起我就是正式踏上社会了,我大四第一学期快完的时候向导师请了假,后面就一直在单位一边实习一边做毕设。后来在单位发现了不少人都是自学编程的,但我觉得没有后悔,因为每个人的自控力或者学习能力不一样,用的方式也不一样。我只是选择了一种自己认为比较有效的方式而已。
其实工作多年后现在回想起来我都是懵逼的,当时并没有太过注意喜不喜欢这条路,生活迫使我想得更多的是这条路有没有出路。有时候就会感觉本来对未来并没有特意规划,但是有的选择你一旦做了。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接下来的每一步的可选性都很有限,但也很明确,只要确定了选择那一条路,就无论如何都要付出努力去抓紧它。现在的我只想对自己说:既然已经选择了,就要好好珍惜当下!

(文后话:以前的文章都是抒情散文,今天啰嗦一下记录一下自己的学习求职经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