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艺术之家读书
贝奈戴托·克罗齐之精神哲学

贝奈戴托·克罗齐之精神哲学

作者: 别具一格格 | 来源:发表于2024-06-24 17:51 被阅读0次

贝奈戴托·克罗齐之精神哲学

克罗齐的处女作《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经济学》集结的是他的多篇不成体系的文章(1895-1900)。

他在罗马大学时的导师拉布里奥拉·曾给克罗齐极大的激励,在他的指导下,克罗齐一头钻入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迷宫。

“与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接触以及一度对德国、意大利的社会主义刊物的热切关注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心中的政治热情第一次被唤醒,对新兴事物突然有了一种异样的爱好;我就像一个初次陷入情网的老男人,体验着这种全新激情带来的神秘过程。”

但是克罗齐并未受到社会改革思想的影响,他很快便向荒谬的政治妥协,重新在哲学的祭坛前顶礼膜拜。

经过这次冒险般的经历,克罗齐抬高了功用主义思想的地位,并将之与真善美等量齐观。

但这并不是说克罗齐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认为经济问题的重要性至高无上。

克罗齐对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是赞赏的,因为他们提出的理论虽然并非完美,却使人们开始将眼光投向那些曾经被低估甚至被忽略的事实。

但是,他反对从经济角度解读历史的绝对论,他认为,这样的绝对论是对工业社会的投降。

克罗齐还拒绝承认唯物主义是成人的哲学,他甚至不认为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方法,对他来说,心灵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实在。

当克罗齐开始书写自己的思想体系时,他为自己的体系起了一个咄咄逼人的名称--“精神哲学”。

克罗齐是一名唯心主义者,他否认黑格尔之后的一切哲学。

在唯心主义看来,存在即思想除了我们感知的和思想中的现实之外,我们一无所知。

因此,一切哲学都可简化为逻辑,而真理就是我们的思想中完美的逻辑关系。

或许,克罗齐对这一结论太过喜爱了,他说,谁不遵守逻辑,谁就什么都不是,克罗齐甚至还在《美学》一书中单独开辟一章论述逻辑。

克罗齐把哲学称为研究具体共相的学问,把科学称为研究抽象共相的学问,然而,克罗齐的具体共相读来却极为抽象,这真是读者的不幸。

克罗齐是经院哲学传统的产儿,他喜欢对研究对象进行彻底但艰深晦涩的分类,使读者筋疲力尽,此外,他还不时展开逻辑诡辩,相比于得出结论,他更喜欢对已有观点进行驳斥。

克罗齐是德国化的意大利人,正如尼采是意大利化的德国人一样。

在克罗齐的所有作品中,当数《精神哲学》三部曲的第一部的标题“逻辑作为纯概念的科学”(1905)最具德国特征,或最具黑格尔特征。

克罗齐希望每一个概念都尽可能纯粹——这似乎意味着他想使一切概念尽可能理念化、尽可能抽象、尽可能脱离实际,作者无意使自己的作品像威廉·詹姆斯的那样晓畅易懂、切合实际,虽然詹姆斯清晰的语言和务实的文字使他成为哲学迷雾中的一盏明灯。

克罗齐在定义概念时从不考虑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功效,他喜欢将现实中的问题简化为理念、关系和范畴。如果能去掉他的作品中的抽象和技术词汇,克罗齐便无须为自己作品的臃肿肥大苦恼了。

对克罗齐来说,“纯概念”就是普遍性概念,如数量、质量、进化等任何可设想,可适用于一切实在的思想。

有了概念以后,克罗齐会对它们进行变换、组合,仿佛他就是黑格尔灵魂的化身,决心要与这位著名的晦涩大师一比高下。

将这一切定义为“逻辑”以后,克罗齐对形而上学嗤之以鼻,他庆幸自己从未受到形而上学的“腐蚀”。

他认为,形而上学与神学遥相呼应,大学里的哲学教授都是穿着马甲的中世纪神学家。

克罗齐的唯心主义对脆弱的信仰持一种强硬态度:他反对宗教,相信自由意志,但不相信灵魂不朽;对他来说,对美的崇拜及对文化的毕生追求便是最高“宗教”。

”宗教是原始民族代代相传的全部知识性财富,而我们代代相传的知识性财富也是我们的宗教……不知道对于那些希望将宗教与人类的理论活动、艺术、批评、哲学一起珍藏的人来说,宗教有何用处……哲学去除了宗教存在的一切理由……作为精神的科学,哲学把宗教看作一种现象,一段昙花一现的历史事实,一种可超越的物理条件。”

我们不免会好奇,如果罗马人读了这些文字,脸上是否还会挂着蒙娜丽莎式的微笑。

克罗齐的哲学是不寻常的,它既是自然主义,也是唯心主义;既是不可知论,也是非决定论;既是实用主义,又是理想主义;既有经济方面,也有审美方面。

确实,相比于现实生活,克罗齐的兴趣更在于神学,但从他的研究课题可以看出,为了克服自己的经院派倾向,克罗齐付出了不懈努力,这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克罗齐写过一部鸿篇巨制,题为“实践的哲学”,但到头来,这仍是一部逻辑学著作,只是改头换面了一番,在书中,作者还对自由意志这一古老问题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在另一部大部头《论历史》中,克罗齐提出,历史是运动中的哲学,历史学家应该根据原因与事件的实际流变和作用来展示人与自然,而不是通过理论与抽象。

克罗齐崇拜维柯,他热烈地拥抱这位意大利人提出的历史应由哲学家书写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因为一味追求精确的历史,而生产了一大堆细致入微的知识,然而,历史学家却丢掉了真理,因为他们太过博学了。

在严谨的历史学家断定世上根本不存在特洛伊之后,谢里曼却发现了七个特洛伊,克罗齐因此认为,吹毛求疵的历史学家放大了我们对过去的无知。

我想起一位有点儿书本知识的朋友曾对我说的话,当时我还年轻,正忙于研究工作,我借给他一本相当挑剔的古罗马史——挑剔到了甚至吹毛求疵的程度。

他读完后告诉我,他很自豪,因为他坚信自己是“最有学识的语言学家之一”:我的这位朋友经过一番翻山越岭般的苦读后得出结论,这些历史学家们一无所知,然而,我的朋友却是没费一丝气力便一无所知——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份厚礼。

克罗齐知道、发现真实的过去是困难的,他引用卢梭的话,把历史定又为*一种艺术,一种从众多谎言中选择最接近真理的谎言的艺术”。

他不赞同黑格尔、马克思、巴克尔那样的理论家,因为他们将历史扭曲为三段论,并加上充满偏见的结论。

历史没有预先拟定好的计划,因此,书写历史的哲学家应致力于揭露原因、结果和关联性,而不是对宇宙意图进行探索。

他们必须牢记,唯有这样的历史才有价值,因为它不仅有其当时的意义,还能启蒙一大批后来的人们。

最终的最终,或许历史将如拿破仑所说,是“唯一真实的哲学、唯一真实的心理学”——如果历史学家把它看作大自然的启示、人类的镜子。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贝奈戴托·克罗齐之精神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qr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