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上篇,宝钗让陪自己进大观园做伴的香菱从老太太开始见过众人后。香菱吃过晚饭便来到潇湘馆中。黛玉的病已好了大半,见香菱进园来住,自是欢喜。
香菱开门见山,开口拜黛玉为师请授写诗秘籍,黛玉大方应承。两人一起探讨。
(一)黛玉授香菱学诗精要
1、注意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词句是末事,立意要紧第一。若意趣真,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
这是说作诗要以“意”,即内容为先,文辞格律次之,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
旧体诗文章法结构术语中常说“起承转合”。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全文结语。
平仄:汉字读音有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平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入三声,属于仄声。格律诗每句每字的声调有规定的平仄格式,一般以平声对仄声。
虚实:律诗共八句,中间四句规定为两副对子(也称对仗),要按照词性的虚实相对,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格律诗对平仄声的规定,每句的第一、三、五字要求的较宽,平仄皆可,可以不论(第五字一般也是不宜违律的);第二、四、六字则要求较严,平仄必须依律。但这只是初学诗的一种人门歌诀,其实并非完全这样,第一、三、五字能否调换平仄声,也是有许多条件限制的。
2、读《王摩诘全集》(指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唐肃宗时官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
五言律—律:是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中间四句为“对仗”。每句五字的叫五言律;每句七字的叫七言律。超过八句的律诗,叫排律。
3、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
指盛唐时期大诗人杜甫,为了区别于稍后的晚唐诗人杜牧,故世称杜甫为“老杜”,杜牧为“小杜”)
4、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
李青莲,即唐代大诗人李白,幼时曾祖父迁居四川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
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绝句:每首四句的格律诗。
5、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诗一看。
应玚:字德琏,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谢: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阮:指三国时魏诗人阮籍,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庾:指北朝周诗人庾信,字子山。
鲍:指南朝宋诗人鲍照,字明远。
(二)师生互动
1、香菱带回黛玉交给的王右丞五言律诗,按要求把黛玉所画红圈诗拿来细细研究,如有不懂之处可请教宝钗。
2、香菱读尽王右丞五言律诗后,来黛玉处求换杜甫律诗,并向黛玉汇报所学收获。香菱说黛玉画红圈的诗全读了,领略了些滋味,黛玉便问香菱领略了何滋味。且表达“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
香菱向黛玉说出自己的感受,主要表达的大致意思为: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称这句话有了些意思,继续追问香菱何以见得?
于是香菱以王维以下三首五言律诗第五六句为例谈感受。
①《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②《送邢桂州》 唐 ·王维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③《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分别选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送邢桂州》“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说了自己的感受。
宝玉与探春来听,宝玉说香菱得了“三昧”。黛玉给香菱再指出“上狐烟”是套了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个人会在后作独立分享)之一中的诗句。探春听了决定补一个柬,邀请香菱入海棠诗社。
香菱受了鼓舞,以为大家打趣她,便说是为了玩罢了。结果探春黛玉都说是为了玩。宝玉说自己写了几首诗被外头和相公们叹服且抄了刻去。鼓励大家不用低调,如果古来闺阁中笔墨不传出来,如今谁能知道?
3、香菱又逼黛玉换杜律,央求黛玉探春二人给个题目,自己诌去,再求她们给予改正。黛玉便给出一个自己没有诌成的题目“昨夜月最好,十四寒韵里随取爱用字”的诗任务让香菱去作。
结果香菱连作了三首,直到第③首众人点评:“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香菱学诗的章节暂时落下帷幕。
①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②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③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注释:
“精华”一联
精华,月亮纯净的光华。影,月之形;魄,月之质。此联既咏月,又自寓。
“一片”句
化用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意境。砧;捣衣石。
《子夜吴歌·秋歌 》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绿蓑﹣即蓑衣,这里用以代指飘泊江上的旅人。唐代张志和《渔子》:“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宝钗对待香菱学诗态度
大家都知道,宝钗与黛玉作诗给香菱当老师,能力水平绰绰有余。只是宝钗觉得香菱来园子是自己的恩赐,香菱提出学诗的非分之想显得过份,属于贪得无厌。
断了宝钗为师念想的香菱并没有气馁,而是转而去向黛玉请教。黛玉与香菱几句聊语便得此生可教,于是倾自己所能给予香菱指导。
宝钗见香菱喜得从黛玉处拿回杜律诗来,苦思读诗,茶饭无心,坐卧不定。便说香菱自寻烦恼。要找黛玉算帐去。并直言香菱本呆头呆脑,再学诗,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当香菱写出第①首诗句时,宝钗看了笑道只说不好,但到底怎么个不好,她却不说。且让香菱去找黛玉看。
黛玉看了点评:“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着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宝钗在众人前笑香菱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亮了便起来,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宝玉一听,感叹老天生人不虚赋情性的。俗者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却笑宝玉,应当向香菱学习。
当香菱第②首诗作成来请黛玉指教。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而宝钗的表现明显有变。她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香菱迷恋诗词入了境界,探春一句隔窗笑言让都能令香菱觉察错了韵,由此惹众人大笑。李纨建议让香菱去惜春处瞧瞧画儿,醒一醒才好。于是香菱跟大家去了藕香榭暖香坞中看惜春画的美人。
香菱学诗的功夫是下在宝钗眼皮底下的。宝钗不仅不指导,且总用嘲笑、打压的态度对待香菱。并道香菱成了诗魔是颦儿引的。但黛玉也对她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宝钗听了这话,不知心理作何感想。
香菱日间做不出,一日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晨梳洗毕,忙录出拿了找黛玉。刚好在沁芳亭遇李纨与众姊妹。宝钗告诉他们说香菱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一听便争着要诗看。
于是香菱的第③首诗出现了。同时她向众人道:“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
结果,香菱终于可以入诗社了。正可谓:
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黛玉诲人不倦,助道初成。
(四)总结
香菱为甄士隐之女,5岁被拐,因呆霸王薛蟠惹下血案随薛家进京入驻贾府梨香院。此回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带她入大观园做伴而得学诗机会。
香菱迫切写诗的愿望在黛玉处得到满足。香菱好学乐思,善下苦功,学诗达入魔境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梦中求来佳句,终得圆满。
我们从中还可以对比黛玉与宝钗对待香菱学诗的态度,比照出她们性格上的差异。
曹公从开篇到此回已呈现不少绝句律诗,个人想到平时说话求简练为交流便捷,口语自有场景衬托,ABC等你来我去达成沟通目的即可。而成文便把口语化升上一个台阶,诗句属于高阶。
千古不绝的唐诗宋词一直被个人奉为高雅的文艺作为欣赏。随口一说的大白话短句要求意境尚可实现,但要符合唐诗格律的要求却不易,通过香菱学诗中与黛玉探讨的诗句与点评,把字斟句酌的推敲推向文字游戏的赏玩境界,实在佩服。
但愿日后也能成就一些尚可说得过去的绝句与律诗。漫漫来吧,《红楼梦》很长,但终究有读完的一天,把人生中的一段光阴用来欣赏曹雪芹的才华,是个人觉得最明智的选择之一。
(说明:本篇主要以整理故事脉络为主,补上个别完整诗词以便读者全面理解。具体解读诗句部分大家可以自学。个人根据后期学习再补充赏诗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