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和谐氛围是间接的进行心育。因为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谓和谐氛围,主要是指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与班级内部的和谐环境。
第一,建立师生和谐关系。青春期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启迪和感化变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真诚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他们自己孤独,胆怯,抑郁等心理问题,产生率就会大大降低。
同时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信赖,他们就会主动地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
建立师生和谐关系,首先要端正学生观,我们应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年龄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师生关系不是皇帝与臣民的关系,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不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而是平等尊重信任的朋友关系。
其次要注意平时与学生的感情投入与积累,要善于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聊一起嬉笑玩耍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他们的心灵。
另外教师还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一些独特的、奇妙的,甚至错误的想法。并不是说教育者放弃自己责任而一味迁就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老师面前有一种人生安全感和思想自由,不然学生不愿对老师说真话,教师教育引导用从何做起。
第二,造就班级和谐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和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反映。一般来说,一种环境或一些人如果能满足或符合我们的需要、观点与习惯,我们便会产生好感或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引起相反的情感,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的内容不来源于外部现实,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客观的原因,因此一个和谐的环境,无疑是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
德育目标是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还是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德育内容是为上唯书,还是面对实际;德育教师是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还是灵魂工程师。
学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这往往是教师慈母般无微不至关怀的结果,学生个性特点淡化习惯,封闭自己心灵,言谈举止总是被动服从,这是教师严加管教的结果。德育工作者最根本的任务是塑造灵魂,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育者,应该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它应具有某一专业博大精深的知识结构,并且在学科教学上令学生由衷敬佩,应具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现代观念。
德育情感是长官还是朋友?如果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威严的长官,而在教师眼里,学生不过是顺从的臣民,那么,德育情感很难产生德育效果很难出现,至今不少德育工作者,仍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我说你服,我打你通,我管你从等,德育观念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这是学生对教师,敬而畏之,畏而远之,失去了动人心魄的感人力量。
更重的是,在德育长官的管教下,学生逐渐丧失了自我教育能力,也缺乏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老师说的总是对的,不用我操心,一方面畏惧老师,另一方面,为了服从,又不得不迎合老师,行成双重人格。李老师认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等至理名言,同样体现在德育之中。教师与学生,除了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还应有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朋友关系,同志关系。因为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双方的平等意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应把自己对学生平等尊重的态度,看成是自己平易近人,高尚品德而觉得理所应当,本该如此。就是发自内心,把自己看做作与学生一起探究真理,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唯有这样,德育才会产生应有的情感力量。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头脑中美好道德的萌芽,还应知道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善良之处,德育根雕艺术的实质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摒弃思想教育的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乐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解除学生的心病,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能够展示其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使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还是以引导为主,一个不高明的教师向学生放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学生来自己发现真理,我们的教育目的一定要明确,但我们的教育痕迹最好淡化,春雨润物的德育感染往往比慷慨的德育说教更为奏效。
德育环境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德育开放至少有三点,德育向家庭开放,让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协调学校教育;德育向社会开放,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德育向未来,开放教育者要站在二十一世纪现代化中国的高度,来审视当今的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现代意识.
通过法制管理,是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权威,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使学生民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得以提增强和提高.在法制管理中,学生与教师与教师的权利,教师与学生与学生与义务,德育管理中的法治,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式的改进,而且是一种德育观念的更新,也不仅仅是教育者个人工作,艺术的偶然体现,更是使德育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
德育量化,非但不可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学校或班级的德育水平,更严重的是,他往往会引诱助长教师和学生弄虚作假。对德育效果全面而科学的衡量,当然是要把学习情况作为指标之一,但德育效果并非仅仅是简单枯燥的数字。
衡量德育效果既然有定量分析,也要有定性描述。要看短期效果,也要看长远效应,这要看学生一时的是非判断,也要看学生一生一世的行为,有学生在校的表现,也要有学生离校的跟踪调查。德育效果的片面严重挫伤许多教师的德育热情。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171篇,打卡:读后感。字数2310,共累计305065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