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阁阁候选推文江雪读书社大熊自留地
《寒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寒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作者: 按头吃香菜 | 来源:发表于2023-03-29 00:2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疾风劲吹,暴雨不停的寒夜,这个世界会是怎样的?

    《寒夜》是巴金先生的一部现实主义悲剧作品,书中讲述了善良、忠厚的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实则揭示了旧中国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寒夜》好似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不堪面貌,也是巴金先生的亲身经历和对当时真实社会的深切体验,告诉我们寒夜笼罩的是每一个人,表达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无可奈何和历史必然。

    读完此书能够明显感觉到巴金先生在《寒夜》的创作中思想更加深刻,摒弃了前期创作的天真和激情,在写作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揭示了文化冲突,探索并思考了人性,真正做到了现实、文化和人性的三位一体。他细致的描写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十分注重挖掘人物心理,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展示内心矛盾,从原来的激情创作转变为冷静写实,思维缜密。

    相比较《家》来说,巴金这本书的风格更加沉郁、写实,单单是“寒夜”这一题目就让人感觉寒冷、战栗。这部小说中他不再描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觉慧们,而是开始写一点都不浪漫的灰色小市民“汪文宣们”。如果说觉慧是勇敢的,是朝气蓬勃的满怀革命理想的青年,那么汪文宣就是懦弱的、被时代消磨了理想的、为生计奔波的穷困小知识分子。

    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后半部分则夹着作者沉痛的心情,夹杂着一种巴金先生特有的忧国忧民之感。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整部小说明暗两线同时进行,明线以曾树生和汪文宣的感情变化为主,暗线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又预示着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世人对书生的印象都是手无缚鸡之力,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明白,汪文宣以前大概也是一个觉慧,他也有充满激情的时刻,虽然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不一定相同,但当初蓬勃的朝气是一样的。汪文宣有自己热爱的想为之奉献一生的教育理想,他有勇气与胆量拼搏尝试,可是生不逢时,纷飞的战火,动乱的局势,不公平的社会制度,飞涨的物价,薪金微薄而枯燥的工作,拮据的生活,使他越来越失望,他一次次鼓起勇气想在乱世有个立足之地,却一次次惨败,于是更加失望。失望至极致就是妥协,他变得越来越懦弱,唯唯诺诺地在不喜欢的工作里付出自己的血和命。当年的理想也在一次次打击中被消磨了,好像成了淡淡的印子,麻麻的痒痛搔着他的心。

    很多人觉得汪文宣太懦弱,但他是经受过无数次打击才成为这个样子,换作我们,在同样的情况下大概做的不比他好,这本书不是浪漫主义的童话,而是现实主义的素描,我们必须冷静客观地看待小人物的处境与选择。

    《寒夜》是巴金写”小人小事”的巅峰之作,书中的汪文宣、汪母、曾树生、钟老、唐柏青等都人物性格鲜明,个性突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平凡人、小人物。他们都不完美,虽然看到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的制度,但是似乎没有想过要改变它,或者他们并不觉得改变它的人应该是自己,他们不平,他们愤怒,他们却逆来顺受。那么为什么书中的汪文宣,甚至其他人从来不反抗呢?这大概是格局问题,也是时代问题。

    曾树生和汪文宣他们不是大无畏的革命者,他们是满怀理想的空想家。他们的格局决定了他们只能看到自己所在的一亩三分地,看到自己的教育理想在战火中炸的支离破碎,但却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的教育理想不能生存?办教育究竟要有什么条件做支撑?为什么无权无势的知识分子总是潦倒穷困?为什么好人不好活?

    他们不能从自己的天地里抽离出来看问题,他们看不到自己以及周围人的悲剧,都是由于国家的孱弱。国家孱弱使它的人民痛苦,在不安定不强大的国家里,没有政治稳定做前提,教育事业得不到充分平稳的发展,教育理想在动乱年代就是空谈;暴力与军队似乎是王道,单薄“无能”的文人只能靠边站;政府名不正言不顺,官员自私自利,商人丧失良心,一切都是畸形丑恶的,好人难以存活。

    看不到问题,更勿论解决。于是他们迷茫,痛苦,甚至灭亡。

    他们也有过反抗的想法,书中一笔带过的他们的青年时代就反抗过,但现实不公的枷锁牢牢锁住了他们,为了生存,他们不敢尝试反抗,被迫苟且。时代使他们的理想流于空想,使他们落魄至此,丧失尊严,他们的反抗一次次流产,到最后不敢反抗,也不想反抗了。

    书中最“招人恨”的大概是汪母,在感叹婆媳关系是千古难题的同时,也觉得汪母太不近人情,刻薄、愚昧、思想守旧。但需要注意的是,汪母并不是个坏人,她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为了家庭变卖丈夫留下的做念想的首饰,为家庭不辞劳苦,天冷了给人洗衣服挣钱,冻出满手疮……汪母作为一个旧派女子,看不惯新式女性的做派,婆媳关系一度激化,最终导致悲剧,但这不是全部原因。汪母曾是才女,却做了儿子家的老妈子,常年拮据劳累的生活,使汪母很容易情绪失控,而汪母将这样的不满加诸自己原本就看不惯的儿媳身上。汪母在树生走后也有些后悔,却说“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那样看不起我,她能赚来钱,我却只能拖累你们,她看不起我。”可见汪母是有些自卑的,自卑心态使她过度解释了树生的举动,进而产生不满。因此,汪母与树生的矛盾不仅仅是观念的矛盾,还有时代社会因素在背后推波助澜,甚至自卑也起了一定作用。

    小说取名“寒夜”,它是艺术构思和情节结构的凝结点,全书也多处出现寒夜的场景和措辞。小说开篇汪文宣在寒气逼人的寒夜中出场,结尾树生回来发现文宣已死,人去楼空的时候是一个寒夜,文宣在庆祝抗战胜利锣鼓喧天时死去,那时候也是一个寒夜,甚至树生与汪母、树生与文宣的矛盾冲突争吵,也大多是一个个寒夜。可见,“寒夜”意蕴丰厚,这是汪文宣宣的寒夜,也是当时社会的寒夜,是在这个飘摇的国里无数个离乱、挣扎、苦痛的人民的寒夜。

    由此,可以看出,汪文宣的悲剧并不是孤立的、个别的,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汪文宣的中学同学文学硕士唐柏青穷困潦倒,借酒消愁,最终毙命于车祸;汪文宣的同事忠厚善良的钟又安染上霍乱,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死去,这些人间悲剧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处于战争环境下的中国社会萧条、民生凋敝、理想沉沦、灵魂扭曲、“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残酷现实。

    这寒夜,冷的是身体,冻的是人心,灭的是希望,温暖和光亮在何处,没人在寒夜中呐喊出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寒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ax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