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养生颂》
己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死无犯。
又用佛语,及老聘语,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
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强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雨散。
元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沈复养生记逍:
若想调理呼吸,不必于特定的时候,只要伸直身体,端正坐好,就像苏轼《养生颂》中所说的“摄身如使木偶也”。
然后松开衣带束缚,放松身体,达到舒服的状态,舌头在口中搅动几下,轻微地吐出一口浊气,但是不要出声。然后鼻翼翕动,吸进新鲜空气。如此三五七次,如果口中生唾液,就缓缓咽下。
然后上下牙磕几下,再用舌头抵住上颚,禁闭双眼,眼睑渐渐垂下,让自己进入一种朦胧恍惚的状态,然后缓缓调整呼吸,不要喘气,不要使劲,呼出几下,再吸气几下,慢慢拉长时间,从一呼一吸,到十呼十吸,到后来甚至可以百呼百吸,吐尽全身的浊气,再让新鲜空气浸润四肢百骸。这就进入了苏轼所说的“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的境界。
如果达到了心跳与呼吸同律,胸中一片澄澈,全无杂念的状态,就不要再计数自己呼吸的次数,而是任身体自然呼吸,这就是苏轼说的“随”的感觉。
像这样坐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奇妙。
要停止调息起身时,必须慢慢地放松手脚,千万不要一下站起来。
这种调息之法,如果能够时时践行,就可以感受到静下来之后的种种奇妙光景,苏轼所说的“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 就是这种感觉。
调息到一定境界后,可以清晰地审视自己的内心,直指灵魂深处,直面最真实的自己,并不只是强健身心颐养天年的作用。
若是能修到呼吸细微长久,绵绵不绝,精神与灵气仿佛随之延伸到无穷,那就是进入了“真息” 的境界,每一下呼吸都是在浇灌生命之树,自然就能够不受天时造化的约束,得以长生不老。
日常生活中,不管别人怎么大呼小叫,我只管轻声言语;不管别人有多少烦恼忧怖,我万事如风过耳;不管别人怎么焦躁愤慨,我也不要动怒。这样淡泊自在,无所作为,精气神就不会被损耗,而人也就渐渐趋近长生的状态。
有病时治病,不如无病时养生;治疗病体,不如先治疗心病;等别人来治疗,不如先自我治疗。
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
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哪有病来时。
心如明镜,不使尘埃沾惹,又如止水,不起一点波澜。
摘自《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 “中山记历” “养生记逍” 之第六记 “养生记逍” ,与君共赏。
2022年9月2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