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建筑圈建筑档案
陶磊丨书写一段关于建筑的本位认知

陶磊丨书写一段关于建筑的本位认知

作者: 建筑档案 | 来源:发表于2018-06-06 18:19 被阅读17次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本期对话嘉宾:

TAOA 陶磊建筑创始人

陶 磊

陶磊丨书写一段关于建筑的本位认知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不仅是我们认知一个事物的方法,也是走进世界的必然过程,或许不是所有的认识活动都会深入本质,但对陶磊而言,这是他抓住建筑的体验,并伴随着整个社会对建筑的认识历程,于是个体和历史形成共鸣,组成中国建筑发展的面貌。

从 大 学 开 始

这是认知的开始

也是沉淀的开始

陶磊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五届学子。和大多数建筑学子一样,大学期间注重建筑风格,对各种当红的流派感兴趣,追逐新潮而大胆的设计。这种追逐中隐藏着一个矛盾,它来自大学与社会的互相对立并导致整个社会对建筑的印象呈现巨大反差。

陶磊丨书写一段关于建筑的本位认知

1997年,学校对建筑的理解和追求基于当代的前沿思潮,中国房地产市场刚开始,几乎都在模仿欧式,特别是伪古典风格,呈现出中国建筑学与建筑市场的脱节,甚至是毫无关联。这种隔离同样映射在中国的建筑学子身上,陶磊在大一第二学期就开始担任一个项目的主创,感受尤深。

这对中国的建筑学和社会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建筑学脱离外界的认知会丧失发展的动力,市场简单粗糙地模仿西方建筑,虽然迎合了国人的暂时喜好,却造成中国城市历史的一个怪异节点。理论并未指导实践,使陶磊产生一个疑惑:坚持建筑学本身的思想和理念是否有意义?

陶磊丨书写一段关于建筑的本位认知

他这时并未去寻找这一疑惑的答案,因为处于建筑初级认知的人总是陷入对形式的迷恋。建筑如此大体量的视觉表现和创造的可能性令人狂热。设计要标新立异,不表现出另类形式似乎就意味着平庸,这种狂热恰好遇见传入中国的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充斥着一种颠覆的思想,总是想站到正统的对立面,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建筑学,人们都崇拜它所带来的力量,却不试图了解这一力量背后的根源。作为一个建筑学子,陶磊对解构主义的理解折射为他竭力在形式上模仿张狂并反叛的个性,畅想颠覆所有“正经”的房子。

有趣的是这个思潮只出现在大学,社会实践中的设计单位不关心甚至不知道这类叛逆的思潮,扩大了两者的差异化,将学术与市场彻底演变为两个世界。

陶磊丨书写一段关于建筑的本位认知

市场大批量的建造行为浮于表面,在学校追求建筑设计的学生耽于形式,两个外在的内容同时极为矛盾。前者模仿古典或是不同地域的历史风格,代表了人们对富有生活的理解与向往,却与改善生活状态毫无关系,后者极为前卫,却盲从于建筑外表的宣泄缺乏建筑内涵根基。

说明国外的设计风潮涌入之后,实践的过程并未有太多自我生长的内容。

但这一过程却锻炼了陶磊在形式语言的使用。各式当红的建筑师都成了他的模仿对象,极力融合在自己的设计中,不断打磨自己的建筑语言。就像小时候学修辞造句,没有思想深度却具备驾驭文章的基本技巧。

颠覆的野心虽然不切实际,却代表了陶磊想做建筑设计的初心。建筑需要随着社会与人的实际变化而进步,于是创新成了永恒的话题。最初简单的想法在后来的经历中塑造了他在建筑上的独立意识。

陶磊丨书写一段关于建筑的本位认知

从 实 践 开 始

量变走向质变

并在逐渐中发生转变

陶磊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小设计院,受到设计院的器重做了很多的方案,但没有真正设计作品的机会。时隔几年后,出于对设计环境的渴望来到了把每一个项目都当做一个独特作品的都市实践,不断地尝试但是仍然看不见未来的出口。

这个过程反映了量变对于质变的重要性,却很难找到陶磊建筑意识转变的具体节点。想法随着时间转变,逐步意识到建筑不只是表象,形式也并非是建筑本质的这一个自然过程。

凹舍

上学时也有实践的经验,却找不到各种建筑风格的模仿与现代建筑教育的联系,也没有考虑过将两者联系一起。毕业之后自己面临甲方才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甲方需要一个漂亮的立面,但不会因为这个建筑很酷就会买单,建筑要有比起立面来更为重要的内容才能说服业主,于是他不得不解决自己上学时的疑惑。

凹舍

现实强迫陶磊冷静下来,实际工作中很难有真正设计项目/作品的机会。在迷茫中不断寻找做项目的机会,简单的市场需求让他知道理想中的作品要建立在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

凹舍

说服别人需要硬道理,这要求他不自觉地思考建筑的本质问题,设计靠什么打动别人?设计除了漂亮之外还能改变什么?这是一个开始,预示着技巧成为手中的工具,形式从上学时的“目的”降为“手段”的地位。

直接面向造价成本、建造可能性、粗放的建造环境等围绕使用者的现实问题让他发现形式不是建筑本质,从而在设计上找到真正适合于社会、适合于自己的道路,本质追求的价值变化使设计方法也进行调整。

于是建筑的形式是否标新立异也不再重要,通过思考使用的种种问题、尝试改善场所的方式,所带来的空间美好度给予设计者持续而享受的感触,超越了形式的视觉享受。

凹舍

站在非建筑师的角度想问题会很直白,业余人士的标志不是缺少建筑上的技巧,而是对关键问题的认知缺失。陶磊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与自己业余的标志相斗争,最终取得建筑师的胜利。现实重新塑造了这位建筑师的思考逻辑,从形式等同于建筑目的,转变为内容的处理导致形式生成的顺序。

凹舍

从 第 一 个 开 始

是否与人有关、与情感有关、与生活有关

建筑价值本质的判断标志着建筑师的成熟

对陶磊而言,这个标志就是:凹舍

“没想到凹舍真的能盖成”,这应该是他在凹舍完成后的主要想法。自从1997年开始做设计主创,每年的设计日益进步,但很多方案都在阴差阳错中没有落地,一直享受着建筑师的日常煎熬。

凹舍

凹舍是第一个风格完整、实施完整的个人作品。以此为标志,之前大多时间在考虑技巧,之后在自觉中开始创作。考虑人们的生活使用和建筑提供的心理感受,注重人在空间的行为和情感需求。尝试缩短自身与建筑的距离,让它更为亲密,也更为舒适。

凹舍

时间的维度让过程自然沉淀,并开始对上学时单纯模仿手法、不关心内容的本质关联、也没有用设计解决某一方面问题进行反思。再次玩味建筑的时候重新认识了过去看到的建筑大师。

对形式的探讨逐渐让位于使用的问题,考虑让建筑的采光更好、拥有独特的景观、连接室内与外界。诸多的目标下是内部空间的构造、材料属性、造价成本、操作难度等具体问题。其中的核心在于如何去搭建一个建筑,让它更具逻辑,更加真实。

在这个问题面前,他每一次的设计都在让材料和结构之间的转换更加体贴并合适。寻找更适合的关系是种很微妙的行为,考察一个建筑师极其细微的设计触觉。这种细微来自陶磊经验的丰富,伴随着过去建筑价值与方法体系的塑造,细微尺寸与空间尺度构成他在建筑语言的精确性与秩序性。

形式依旧必要,但不能代替填充建筑的微观内容。无数的微观内容让建筑富有内涵并关怀人的身体与情感,建筑师也并非在一厢情愿地给空间填充内容,而是在感知场所信息后给出回应。

凹舍

建筑外壳由内在决定,有时也会出现外在的形态导致内部变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高度默契需要建筑师去实现,这也是衡量一个建筑好坏的标准。这个标准是陶磊从接触建筑开始到现在的转变所得,并且转变仍在进行之中。

凹舍

历史总是在重复中得到发展。陶磊最初偏爱视觉建筑的压迫与冲击,讨厌看起来缓慢没有力量感的设计,这恰恰是老师们欣赏的类型。现在他所教育的学生也喜欢表面夸张的设计,对内涵深敛其中的建筑没有感触。这是认知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背后,纵然在建筑意识上极力反叛,但依旧会在建筑思想上受到前辈在建筑价值的影响,让每一位后来者在实践中发现什么是好建筑,什么是坏建筑的答案。

并让这个世界在继续中进步。

本期索引

档案编号:20180115

【49-1-1】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八个专业分院,并设有造型艺术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和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49-1-2】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 End -

本文由档案记录人原创撰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 | 建筑档案 | 公众号中留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陶磊丨书写一段关于建筑的本位认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ki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