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可能是2017-18年新片中,最大的一颗遗珠。
作为去年7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之一,
它拿到了场刊3.2评分(满分为4),名列全场第二。
最终在颁奖典礼上,它斩获了两片棕榈叶——
最佳编剧和最佳男演员都被收归囊中。
2017年5月28日,
导演/编剧 琳恩·拉姆塞 和 杰昆·菲尼克斯 领取了意义非凡的70届戛纳的两个奖项
但这部电影也就此销声匿迹了。
如此高调的亮相,却没有激起任何随之而来的涟漪,
如同昙花,瞬间被人遗忘。
也许你从来都不知道它,那窗窗就给小伙伴们安利下,
这部电影,就是——
《你从未在此》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你从未在此》是由美国、法国联合制片的95分钟R级影片,
它于 2017年5月27日在法国戛纳上映。
该片改编自乔纳森·埃姆斯所著同名短篇小说,
讲述了一位耿直且内心饱受折磨的老兵受参议员所托,动身去寻找一名失踪少女。面对复仇与腐败,他身不由己地陷入暴力漩涡的故事。
目前豆瓣7.1分,评分还算不错。
据说,
这部影片《你从未再此》在戛纳电影节宣布主竞赛入围名单的时候,还在拍摄。
最后在戛纳放映的版本还没有彻底完成,
片尾甚至没有字幕,比官方给出的95分时长少了十几分钟 。
但还是灰常流弊的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重要的两个奖项。
整部影片充满血腥与诗意,
如果不是聚精会神的看,也许还会一脸懵逼。
不过如果你认真看,
就会发现它与马丁·西科塞斯导演的《出租车司机》风格相似,
血淋淋的交易场所还有ZZFB的主题。
那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其实很简单,这是一个《出租车司机》+《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故事。
同样是经历了战争创伤的越战老兵,同样看不惯围绕周遭的种种肮脏之事,同样只身犯险去解救一个雏妓女孩。
乔是一个强壮的、沉默寡言的杀手。
他和母亲住在纽约郊区,
中间人约翰·麦克莱里负责打理佣金。
过去,乔是一个被有暴力倾向的父亲虐待的男孩,
他的母亲也一直遭遇父亲的拳头。
乔在以后的人生里,每次遇到难以接受的痛苦时,都会倒数,
假装自己是在做一个游戏,游戏结束以后一切都会停止。
长大之后,乔加入了军队,
在国外打仗,回国后成为一名私家侦探+杀手。
某日,乔接到了一个新的“订单”,
州长助理的萝莉女儿妮娜被拐去“卖身”,
乔要将其解救出来,并报复那些逼良为娼的败类们,
于是,乔精心准备了一番,
孤身拿把小锤子杀进了萝莉被关押的别墅中,
毕竟有意思的说,这
一场血腥的打斗是用 “监视录像的黑白镜头和真实场景不停切换的画面” 所构成。
看起来还是非常带感~
成功解救萝莉后,
乔带着萝莉藏进了一家酒店,等待州长助理的迎接,
面对即将回家的新生和爸爸的到来,
萝莉并没有便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愉悦,
相反,面无表情,毫不在意。
当门被敲开时,
乔面对的却是破门而入的警察,萝莉被抢走,
乔拼命才得以脱身,却无法找到联系人问明缘故,
随后发现,现任和昔日的联系人都被杀害,
连母亲也惨遭灭口。
为了拯救萝莉,为母亲报仇,
查明真相,乔在家中枪击了一名杀手,
而这发生的一切,背后的阴谋,
却只是通过奄奄一息的杀手嘴中的两句台词来解释:
萝莉的父亲并不是州长助理,她只是州长的“玩物”!
而当乔鼓起勇气去复仇的时候,
却发现小萝莉妮娜,已经手刃了所有仇人。
这……不按套路出牌啊……
那么问题来了,妮娜小女孩是怎么凭借一己之力干掉这么多仇人的呢?
窗窗就不剧透了,大家自己去看~
总的来说,
这其实也算是一部杀手和萝莉互相救赎的故事。
他解救了萝莉,萝莉也救赎了他。
当然啦,如果单单靠这个,还并不足以支撑它能获奖的原因。
那它的亮点在哪呢——
靠的就是牛逼的视听语言。
电影的前半部分大量使用红蓝光。
红光是危险,是警戒;蓝光则是忧郁,是孤独。
在乔去营救女孩的路上,不断泛起大面积的红光,似乎警戒前路危险。
而当乔成功将女孩救出,二人坐于车中,坠于一片蓝光之中。
两个孤独的受到伤害的人,
共同分享着这一片沉默、忧郁、安全的蓝色。
但下一幕就是雨景,远处的旅馆闪着静谧的蓝色的光,
但近处的车上异常地闪起微小的红光,
这处很容易被忽略的红光预示着下一幕的危险与不安。
果然,下一幕本该是避难所的旅店就血浆喷溅。
红蓝光充斥全片,但并无过度刻意之感,
更多时候它们与周遭融为一体,
构建了一个阴郁而充满骚动和不安的氛围。
再看后来,当他们完成了相互救赎,
一片和谐的暖黄围绕周遭。
光的运用惊艳,本片的镜头语言也极其讲究。
电影开头直至第五分钟,才给了乔第一个正脸镜头。
在此之前出现的是——
他被塑料袋蒙住的脸,手部特写,镜子里呈现的半身,下半身,侧脸,背影。
残缺破碎,如同他头脑中闪现出来那些破碎的回忆和童年。
更多时候,脸部特写充溢着屏幕,
我们猝不及防地与那种占满整个屏幕的情绪迎面相对。
在片中,乔的身世以闪回的片段托盘而出。
但导演和编剧聪明的是,
他们总先以一个来历不明的物件勾住观众,再让观众带上悬疑感与主角一同探求,直至谜底的解开。
比如,蒙在脸上的塑料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主角那个被蒙上了透明塑料袋的脸部特写,
袋子里的人几近窒息,嘴唇猛烈又乏力地一张一合。
尔后通过闪回,
我们才知道,塑料袋是他的保护膜。
面对家庭暴力,幼小的孩童能做的就是将袋子套在头上,
假装隔离掉现实世界的一切。
再比如,锤子。
片中父亲的影像是缺席的,却以手持锤子的首部特写出现,
并伴随着母亲惊恐的眼神与尖叫。
你再看男主角每次行凶用的工具是什么?——锤子。
锤子是暴力,是压制式的父权,又反过来成为他透过暴力发泄的工具。
片中的男人,要不是阴险的政客,要不是娈童的变态,要不是行使暴力的丈夫,
几乎无一好人。
再看片中的女人,都是受害者,并且格外沉默。
母亲在遭受家庭暴力时,男孩乔躲在衣橱里用袋子蒙住了自己的头。
女孩在遭受政客侵害时,男人乔妄以为自己能解救她,
却在到场后看着政客流血的尸体错愕不已。
在那些她们被侮辱被伤害的时刻,他从未到场。
“他从未在此”,但那些不在场时刻又如每一个闪回镜头般锐利.
他渴望能为童年做点救赎,但总却悲哀的发现,
明明在这里但却像透明的,就好像他从来不存在一样。
这其实才是影片的画龙点睛之笔,
一如我们都是现实里的乔。
我们每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被挤来挤去,
然后在职场上想努力做到更好,却总是被否定被批评。
就算在街上突然摔倒,旁人也只是目不斜视的经过。
所有的一切,都只有你一个人,
又好像所有的一切,只有你不是属于这的。
但是说起来,
这个社会本来又匆忙又大,我们总是会有挫败感以及诸多的力不从心,
不想做小人物,我们就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去适应。
多少人能含着金钥匙出生,谁还不是为了生活而在努力奔波着。
就如窗窗,为了生活,我也可以到拼命的程度。
因为我始终相信,
今天又是一个美好的一天,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