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去年招了个实习生,小伙子人挺机灵的,刚工作一周不到便跟我们打成一片,但是却在工作上不够踏实认真、有点好高骛远。由于刚来团队不久又是实习身份,老板交代他做的大都是些琐碎、单调的行政类工作,比如:接打电话、复印扫描、整理档案等,在中午一次吃饭间隙,看他似乎有点闷闷不乐,问他最近工作上或者学习上是不是遇到困难了,他表示自己比较迷茫,已近26岁,研究生快毕业了,挤出宝贵的学习时间来律所实习,没想到所做的都是些与专业知识不相关的工作,团队不应该招实习生过来,应该聘请个文员更合适。我听后不禁大笑,调侃揶揄的说,哪里找这么便宜好用的文员,又要会开车又要懂点法律知识的。他的心情我自然能够理解,让刚加入职场的小年轻负担起团队的“脏活、累活”,似乎是律师圈内通行的怪病,我刚加入团队的时候同样经历过,那种茫然、挫折、无奈并伴随着焦虑的感觉至今在我心里久久难以忘怀,我拿起桌上的水杯跟他碰了下杯子,鼓励他再咬牙坚持一段时间。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刚好团队新接了一家法律顾问单位,老板便让他协助我一起负责顾问单位的日常法律服务,基于两人的交情和彼此的信任,我将大部分工作放心的交给了他,一周不到的时间,他又开始抱怨,说顾问单位竟然让他起草内控管理制度,他们难道不知道内控管理制度涵盖到公司日常运作的方方面面嘛,一本内控管理手册起草下来都要几个月时间,我表示先跟顾问单位耐心沟通解释,明确他们的意图,我们再商量解决办法,你这种态度很容易让顾问单位质疑我们的专业性和责任心,客户提出了问题,我们就不能回避,不能做与怎么做是另外一件事。为此,我特意带着他去拜访了顾问单位的领导,通过深入交流和意见交换,对方也明白了任务的难度,鉴于任务较紧急,让我们先起草一份关于加强公司内控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即可,至于整个内控体系制度的建设,若上报董事会批准通过后,可以作为专项法律服务委托于我们团队。就这样过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有天看他垂头丧气的从老板办公室走出来,我凑上去追问缘由,他一脸苦笑的表示自己要离开团队、结束实习工作了,目前在团队内从事的都是些非诉工作,诉讼工作才是他想从事的业务方向。经过最近几次沟通,得知他离开团队后的境遇,中间兜兜转转换了两份工作,现在仍然在另外一家不知名的律所从事实习工作。
通过跟小伙子的短暂共事,我对他的专业知识和交际能力还是比较认可的,至于为什么会遭受此番境遇,我认为除了律师行业的特殊性以及特定年龄阶段背负的生活压力外,主要原因在于小伙子缺乏实干精神,这也是鸡汤横飞的自媒体时代下大部分年轻人在职场发展中的通病。职场如考场,在考试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偏题或者怪题,甚至是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考题,由于考试时间方面的限制,我们的确可以适时的放弃部分考题的解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盲目、任意的放弃这些考题的解答,是否真的是所谓难题、偏题或者怪题,是否真的是绝大部分考生不能解答或者我们不能解答的考题,尚需我们在认真读题、审题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尝试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更不可能任性的来一句“老子不考了”或者“给老子换份考卷”。现实生活远比电影、小说要精彩的多,职场中的难题也远比想象中的多。同样,面临未知的领域和复杂的难题,我们所能做的便是迎难而上、竭尽全力的去尝试,唯有不断地尝试才能认识问题的全貌,才能收获有益的实践经验,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
职场中的年轻人更应如此,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论你的理想抱负何等高远,不论你设计的职业道路如何宽广,不论你制定的创业计划或者项目方案多么完美,初入职场的你就是白纸一张,你唯一拥有的交换价值就是自己的劳动输出,所以你唯一能做的便是踏实做事,通过办好小事来赢取领导的信任,通过不断尝试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提升职业技能,切忌口号大于行动,不要动不动就质疑项目方案的可行性,试问你有认真执行项目方案吗,你在发现问题之后有尝试解决吗,你有借助他人或者领导的力量来尝试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吗,办法总比问题多,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我们提升技能的有益经验。更不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遭遇职场不公,任何一个团队都有技术性事务和行政性事务,任何一个领导的职业生涯都是从基层起步,在你抱怨工作机械、缺乏技术含量之时,试问你真的能找到比目前更好的工作吗?你有充分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来提升自我吗?你有充分考虑过不断变换工作方向所产生的时间成本吗?
所以年轻人,请抛开那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一步登天等不切实际的幻想吧,不要太过于迷恋自媒体上肆意横飞的鸡汤文,也请不要用战略上的勤奋来掩饰战术上的懒惰,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实践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人生奋斗的黄金时期,唯一决定你走的更远、跑的更快、飞的更高的捷径便是你现在所读的每一本书、学习的每项技能以及完成的每个小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