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儿子给我看了一则视频。
这是一则来自微博认证为“环球网美国记者站"的"这里是美国"发布的视频,视频的内容记录了一个患渐冻症病人进行安乐死的全过程。从签字,确认,吃药,到死亡,生命的终结竟如此短暂,我还来不及悲伤,来不及感叹,一切便已消亡。
看完视频,我便吃不下饭了。当镜头第二次出现病人接过医生手中的毒药时,我突然发现,如果我在现场一定会不理智地冲上去打翻那些药,我无法眼睁睁看着一个尚能存活的生命在我的眼前消失。而此时他的妻子在他身边,一直安静陪伴,没有象我想要做的那样,整个过程她只表现出忧伤。
午休的时间,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我在想,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面对死亡时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一位朋友的母亲年轻时患有糖尿病,后因脑中风瘫痪在床十几年,口角歪斜,说话含糊不清,不能自行吃饭,只能用鼻饲(就是把胃管通过鼻腔送到患者胃中,通过胃管往病人胃中打食物)。今年八十六岁的她仍自私、脾气不好,又极度怕死。因为常年躺在床上,时常会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所以几进几出医院,大家看了都觉得根本没有活下去的必要。
可是,她有一位一直宠爱她的老公,比她大两岁。他们夫妻退休后没有选择和孩子们住在一起,而是雇了保姆独立生活。他没有把她当成负担,而是把照顾她做为一种责任,一种生活的动力。前年他身体也出现了状况,还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可是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病痛,只知道要好好活着,好好照顾她、给予她更多的关爱。而她也离不开他,不管白天黑夜只要他不在身边便念叨个不停。
我时常在想,这样的她到底活着有没有意义?答案是肯定的。正是因为她才给了他生存的动力,激发了他战胜病痛的力量。所以每次她到医院抢救,他从不言放弃,而是耐心地照顾她,认真记下她几点鼻饲、几点吃药、几点小便,何时大便等等,尽力配合医生的治疗。我想他们的生命早已合为一体。
如果这个病例是在国外,那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我突然对死亡的话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为什么我对死亡感兴趣?
——近年来由于工作的原因,和大病患者或家属有比较多的接触,从中了解到许多患者得病后的心态,家属的态度,以及最终的结果。大多数人在得知自己得大病后,一般会有这么几个过程:首先是怀疑,也就是不相信自己会得大病;其次是失望、沮丧,认为自己没希望了,所以拒绝接受治疗,或者是以消极的态度接受治疗;第三是恐惧,即害怕死亡,表现为求生欲望强烈。只要听到别人说哪家医院好就想去哪家,哪个医生能治就想找哪个医生,即使生命危在旦夕,也拒绝考虑善后。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是家属的态度:一般家人得知自己的至亲得大病,都会倾家庭之力,带病人到能够了解到或联系到的最好的医院去治疗,纵然病人已病入膏肓,但亲情使然。如若不这么做,也怕别人说子女不孝,亲情淡薄。最终的结果是花光了所有的钱,甚至债台高筑,最后人财两空。
——家父九十有七,其近几年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时时在提醒我,让自己更多去思考与死亡相关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加,听到或遇见死亡的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些年听说因郁抑症引发的自杀逐年增多,令人深思。
——发现身边一心向佛的朋友越来越多。
中国人固有的生死观
去年,偶然在网上听了止庵(著名学者,传记作家)的讲座《中国人固有的生死观》。 止庵先生的讲座,主要谈孔子、曾子、庄子等人对于生死的看法,同时,对于宗教的生死观略微带过。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种:
其一,生则爱惜生命,死则欣然撒手。
其二,“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它道出了儒家对生死问题的基本态度。
其三,人死后有灵魂。民间百姓认为,人不仅有肉体,还有灵魂。人死之后肉体消逝,但“灵魂”可以永存。
其四,佛教主张的生死轮回。佛经中说: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然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和三界。
止庵先生的讲座大致总结起来就是,中国人固有的生死观更加重(zhòng)生,对于死,在国人固有的观念里其实是忌讳并回避的。听了以后,我认为至少没有很认真去回答死的问题。
为什么要了解死亡?
记得王朔先生在《记朱新建》里这样写到:“不管怎么说,有生不出来的,没死不了的,希望咱们走得体面,来世托生个好人家,逍遥一辈子。天堂,不去也罢。”甚至于他希望在临死前要多受些痛苦,使自已不再留恋这个世界,能够更渴望更自愿接受死亡。
由此说来他是害怕死亡的。我相信,大多数人面对死亡也是恐惧和害怕的。我想我们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有希望,还有贪念,对于死亡没有归属感,如若不然,生与死又有何不同?因此了解死的归属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明白了死,才能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和接受死亡,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的质量。
如何面对死亡?
这里我想提及的是,那些患绝症的人如何面对死亡。目前有权威报道,在我们国家,普遍存在过度治疗的现象。主要原因:
一是对医学和疾病缺乏了解,引起盲目的治疗。大多数人一旦得了绝症,最终的结果都是折腾到人财两空才善罢甘休。前段时间在微信圈里一篇《医生选择何种方式离开人世》的文章,介绍了国外医生在得知自已身患绝症后的选择,看了以后很有感触。专业人士在死亡面前都选择了尊严,放弃了各种治疗,这难道不应该值得我们借鉴吗?如何理性去看待医疗?是选择生存的质量,还是选择生存的时间?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理性对待的问题。
二是有研究人士表明,国人为何害怕死亡,为何选择过度治疗,主要是缺乏追求与信仰。也就是由于信仰和追求的缺失,对死亡产生恐惧。西方人大多信上帝,所以他们大多能够坦然接受死亡。在我们身边自然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看孙用川先生的《与随和伴行的坚毅和担当》一文中所记,其弟孙用钊先生在临终前一两天还在写诗寄怀,潜心创作的描述,“我们无须想象钊弟如何忍受全身的剧痛顽强地用颤抖的手继续他的墨缘、诗缘,无须描述一位绝症病人最后时刻心跳的状况。跃然纸上的是一颗为艺术献身的执着的滚烫的心,是到了生命尽头还用鲜血书写最后旅程的执意,他用这种方式划上人生的句号。”想来这应该就是面对死亡最高的境界了。
真有灵魂说吗?
王朔先生说的“来世托生个好人家”这应该算是佛教里的轮回说法吧。对于佛教,我还没有涉及,所以不敢妄加评说。我想来说说有关灵魂的事。
早些年,有位好友突然过世了。因为相互间来往比较多,在其过世的前一天晚上我们还互通过电话,这样的别离自然叫人难过万分。就在其过世的第三天晚上八点多,我正坐于书房的电脑前,突然真切地感觉到她就站在我身后,静静地看着我。我如此强烈的想见到她,所以,毫不犹豫地把头向后转,她却消失了。这件事我思考过无数遍,绝对不是幻觉而生。
后来又看了韩国的一个电影,大致演人死了之后十四天内灵魂存在于他的周围,甚至到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看看周遭的一切人和事,完成未尽的事宜。电影固然是电影,我自然存有怀疑。
再后来,看了网易的一个视频,关于科学家发现人有灵魂之说。介绍了科学家如何进行试验,进而得出结论。
再再后来,又看了一篇报到,是关于对唐山大地震那些临死亡瞬间,以及昏迷病人醒来后对昏迷期间的描述。大多数人说,人在死亡的瞬间是没有痛苦的,他们都能在瞬间进入另一个场景,或者回到孩童的时候,或者和某个逝去的亲人见面等等。
对于“灵魂说”我自然也是将信将疑的。之所以要把这些写出来,不是要危言耸听,也不是要误导大家,仅仅是我心中的疑惑,以供大家参考。
当然,我相信要放弃自己的生命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我们对疾病和医疗有更深的了解。关于死亡,也不是那么简单能想明白的。既然如此,就让我们暂且放下这个问题,先要明白健康是一种责任,保持自身的健康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和对家人最大的保护与关爱。因此,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学会照顾自己、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吧。
2017-07-11
网友评论
只是失眠的深夜看讨论死亡的文章精神抖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