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晚春,心情烦闷的诗人,信步来到户外。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含山欲坠,天边的云霞经夕阳映照,色彩斑斓,极为绮丽。
晴空下,远处的青山,就仿佛是美人的翠黛,温婉又含蓄。
金色的阳光如此柔美,又映照出璀璨的霞光,远处的青山在落日余晖下若隐若现,朦胧难辨,这样的景致实在是令人目眩神迷,心驰神往啊。
虽然,此时已到了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但春姑娘却放慢了脚步,迟迟不肯离开。
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
可这连绵不绝的碧草又似诗人的愁情,就如李煜的那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虽然诗人说,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可事实却是如此吗?
既然不思念家乡,却为何在诗中如此惆怅呢。
其实,望乡、思乡哪里规定什么时间呢,这应是诗人反其意而言之,这样更能突出其思乡的心切。
故而不是望乡时,不是说诗人不思念故乡,而是这种思念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诗人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欲说还休般地隐藏起来,这与宋之问的那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有异曲同工之效哈。
这种欲说还休的表达,比直抒胸臆更具感染力,情更浓、意更深。
韩琮,中唐时期生卒不详的一个诗人。
他在长庆四年(824)进士及第。宣宗时官至湖南观察使。
据传,其待将士不以礼,大中十二年(858)被他的一个下属,都将石载顺带兵驱逐。
按理说,观察史也算是地方军政一把手哈,级别仅次于节度使,这样一个封疆大吏,居然遭遇此事,实在令人唏嘘。
而更出乎意料的是,唐宣宗收到此消息后,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指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
此后失官,无闻。其实清朝也有个官员叫韩琮的,但此韩琮非彼韩琮哈。
虽然韩琮这官当得有点不明不白,但诗写得还是不错的。
虽说韩琮在高手云集的唐代诗圈,如微萤一般,好不起眼,所留诗作也不多,《全唐诗》仅存二十余首。
但,在为数不多的存作中,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晚春江晴寄友人》,堪称一篇难得的佳作,并入选了我们的八年级课本。
《晚春江晴寄友人》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唐·韩琮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韩琮的作品。此诗以写景为主,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
全诗四句,前三句重笔状景,畅快明丽,景中之情悠然轻远;最后一句收笔言情,情中之景则更富有色彩,情景交融,自然和谐。
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情,就从中生发出来。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夕阳西下,含山欲坠,天边的云霞经夕阳映照,色彩斑斓。远处的青山一抹,就仿佛是美人的翠黛。
绮:本义是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漂亮、华丽、精美。
画眉:以黛饰眉。
首句炼在“低”字。在生活中可观察到,日低时才见晚霞,日愈落下,霞的位置亦愈低,就是“落霞”。
一个“低”字写出此刻晚日沉沉,含山欲坠;落霞经晚日的金光从下面映射,更显得色彩斑斓,极为绮丽。晚日与绮霞,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次句“远”字传神。青山一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翠黛。这一美景,全从“远”字得来。近处看山,便非这种色调。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
畔:边、侧。
第三句“青”字最见匠心。这里“春”下单着一个“青”字,别有韵味。
这个“青”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同一杼轴。王安石的“绿”,由“过、到、入、满”等经几次涂改方始得来,足见锤炼功力。
韩琮在此炼得“青”字,早于王安石几百年,应该说是“先得我心”。
正是这个“青”字使全句飞动起来,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地沿着河畔伸展开去。这一盎然春意,多靠“青”字给人们带来信息。
全诗着力点最终落在末句“望”字上。“望”字承前启后,肩负着双重任务。
前三句的景是在诗人一望中摄取的。由望景联想到望乡,望乡自不免怀旧,所以诗题不仅标出“晚春江晴”,而且缀以“寄友人”。
然而诗人为什么不说“正是望乡时”,偏说“不是望乡时”?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诗人故意不直陈,而以反意出之。此诗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
全诗四句,有景有情,前三句重笔状景,景是明丽的,景中的情是轻松的。
末一句收笔言情,情是惆怅的,情中的景则是迷惘的。韩琮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