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透明的烧杯里,加的反应物有多少,它的生成物就有多少,这就是物料守恒原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这是配平方程式最基本的原则。因我最近在操作公司的环评事宜,在与工程师的交流中,他们问的最多就是投入、产出的量,这就再次让我重温这个最不起眼的原则。

环评事宜的核心是两个:物料平衡、水平衡。这都是从环保层面出发的,以进出平衡为原则,确定该项目没有“三废”的排放。我们项目投入的原材料是镀锌板,主要成分是铁与锌,两者比例为99:1,反应溶液为氢氧化钠(浓度20%)。面对这些反应物,生成物一定会含有这些元素,只是会以不同的形态展示出来而已。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漫谈---纵横捭阖 》中有描述: “当然,元素周期表中也存在像我们雷布斯一样的人物,既有小米科技,又有顺为资本。比如:铝、锌。”
这里已经解释过锌是一种既可以溶于酸,又可以溶于碱的物质。
反应物中的铁不参加与碱的反应,可以忽略。这里重点关注锌,化学方程式如下:

有了方程式就要以此为框架核对投入产出的量,物料平衡图和水平衡图如下:


在整个方程式中固态物料全部回收,液态物质循环使用,唯一没有回收的是氧气和氢气,而氢与氧是水的主要成分,只要知道该项目每天补充水的数量,就可以知道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氢气与氧气的数量。
说到这,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天下没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数。你想要得到多少,你就要付出多少;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付出终究会有反馈,或许只是不及时,需要反映的时间,或许会改变了出现的形态,但终究都会出现的。
静悟缘
己亥年正月十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