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自承接大栅栏会馆采访项目以来,我和三位同事在社区工作者的帮助下,穿梭在大栅栏的大街小巷,走访着各式各样的会馆。我们经历着被拒绝、被怀疑,经历着烈日骄阳,虽困难重重,但我们依然在前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16108/abd7c21c56d5c83e.png)
� 百年光阴,再回首,会馆已经消失在岁月的河流里,消失在老一辈的记忆中,消失在现代元素的融合下。追寻前人的步伐,徘徊胡同的阡陌,感受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时的一点一滴。
行走在胡同的街道上,间歇看见三三两两的老人,摇着蒲扇,乘着树荫,在聊着什么;林立在旁的现代商铺,不时发出招呼客人的吆喝声;灰一色的砖房掩盖了旧时的木屋,偶尔高一点的方能展示岁月的痕迹……纵观整个大栅栏社区的胡同,会馆的踪迹已难以寻觅,且目前大多为民居,商铺,或者旅游景点,只是再也看不到那时的辉煌。
明清时的会馆主要是为进京赶考和进京经商的同乡人提供住宿的地方,至少可以让在外的迁客骚人或商贾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温暖。历经发展,会馆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它并不局限于提供住宿,还可以用来联谊,甚至是“兴业工会”的作用。通过与老人的交谈,我们依稀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情境,当时的繁荣,当时的人情。会馆布局的错落有致,同乡之间的嘘寒问暖,赶考学子的奋笔疾书,各行各业的百舸争流。一幕幕,一幕幕,出现在脑海里。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树”相似。或许,只有会馆里的那颗杨树,见证着会馆的兴盛与衰败;或许只有它,在进行着无言地诉说,诉说着会馆的前世今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