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和辅导员在一起交流,怎么做到“以生为本”,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围绕学生、服务学生”,这个话题听起来容易,和学生有关的事情咱都过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做,怎么去做好,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却是需要花费一些功夫的。
我们都知道,辅导员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的日常事务繁多,忙起来可能就是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或者学生工作的核心指标,好像剩下来的时间和事项才是学生思政教育。
有人会说,只要学生不出事,辅导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也有人说,辅导员的工作室良心活,没有人去关心你花费的精力,但是时间会回馈一切。
更有人说,忙了一年好像很忙,但是没有“C刊、项目”等显性成果又让自己没有成就感。
还会有人说,学生的事情千头万绪,自己就像一个“保姆”,团团转,没有找到存在的意义。
我想,还是职业定位的问题。
既然是学生辅导员,就要深刻认识到这一岗位的重要性,它在学生大学四年中的作用不可估量。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么?什么样的辅导员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和带动学生发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
辅导员心中有学生,想着学生的学业发展、生涯规划,想着学生在思想引领、职业养成、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志愿实践、正向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想着如何创新形式、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开展工作,你就会发现和学生有关的工作有多少,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有多少。
有的时候,我也去省内外高校网站去看,就会发现“别人家的辅导员”有很多可借鉴的做法,充分去调动学生本身的积极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育人成果。
每次看到申报课题的题目,我都在想,这都是怎样把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完美结合的,为什么别人有研究,有想法呢。
当然,在我们周围,也有辅导员老师获批教育部的项目,也有老师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我想,唯有摆正位置,不妄自菲薄,也不井底之蛙,才会有坚实一步向前一步的成效。
其次,我觉得是知行合一的问题。
常有“口号喊得比较响”、“文字写得很漂亮”、“行动完成跑到其反面”的现象,在学生有关的具体事项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为本”。
而仅仅是为了满足主要领导的指标,反过头来看看辅导员到底应该做什么?怎样提升职业素养,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更没有一些合适的指导和帮扶,大家都在摸索中“盲人摸象”。
久而久之,会脱离学生成长的规律,更会失去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也让辅导员失去自我成长的丰厚土壤。
要理论学得扎实,更要沉得下去,到宿舍、到课堂、到网络,真正和学生想在一起、学在一起,想着并干着,主动作为,积极主动为学生谋划青春成才路。
这对于我来说,也是鼓励和鞭策,更是不断的学习,因为学习永远在路上,和学生一起的提升空间无限大,也算是对自己2023年的工作提醒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