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杨慎

作者: 罗日荣 | 来源:发表于2017-06-09 22:55 被阅读0次
    曾国藩与杨慎

    曾国藩与杨慎

    文/罗日荣

    曾国藩,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被弟子李鸿章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

    而对于杨慎,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三国演义》开篇的《临江仙》就是此人的大作。杨慎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宰相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终老于永昌卫。

    把曾国藩与杨慎放在一起说事,全是因为看到曾国藩的一首诗歌,在曾国藩的《题毛西垣诗集后即送之归巴陵五首》中有这么一首诗歌:“长羡江头白发翁,扁舟如瓦飘西东。船头得鱼船尾煮,稚子怡笑老妇聋。王税早输百无事,从古不遇打头风。君家正临洞庭水,一饱弄舟乐何底!舍此他求真左矣。”

    看到这首诗歌,很难想象这首诗出自这湘军统帅之手。记得曾国藩曾经有这么一段话说:“君子之立志也 ,有民胞物与之量 ,有内圣外王之业 ,而后不恭于父母之生 ,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 ,以不如舜 、不如周公为忧也 ,以德不修 、学不讲为忧也。是故玩民梗化则忧之 ,蛮夷縎下则忧之 ,小人在位 、贤才否闲则忧之 ,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 ,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显然,曾国藩和范仲淹一样是一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人。曾国藩一直以天下为己任,在国家动荡之际,战争的硝烟已经容不下一张书桌,曾国藩只能骑上战马,成为马背上的书生,一介书生去统帅千军万马,在与太平军交战的过程中“屡败屡战”,最后消灭了太平军,被清廷封侯。按道理来说,功成名就的曾国藩应该是意气风发,怎么可能写出“长羡江头白发翁”“ 一饱弄舟乐何底”这样“逍遥游”的诗句?

    曾国藩的“船头得鱼船尾煮”,让我马上想到了杨慎,想到了杨慎与白发渔夫煮酒话英雄,想到了杨慎的《临江仙》,想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无论 是曾国藩的诗,还是杨慎的词,都是抒发人生感慨,寻找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这是他们两人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文字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作者的人生。通过他们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两人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残酷的人生体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背后,是他们不平凡的生活经历。

    我们看曾国藩,很多人总是羡慕他九年连升十级,仕途顺风顺水,却不知道他背后的艰辛。曾国藩开始只是想做一个词臣,咸丰下求言论,结果毫无工作经验的曾国藩洋洋洒洒的上书,指出皇帝的不足,引来咸丰一顿痛斥,相比其老师穆彰阿“只磕头不说话”,曾国藩的驾驭职场的能力还差得太远;

    后来曾国藩创建湘军,结果官员们根本就不拿他当回事,非但不给军饷,反而从中捣鬼,曾国藩的湘军首战就在岳州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结果遭到江西全省官绅的鄙夷和耻笑,曾国藩打算以死殉国,幸好攻打湘潭的湘军大获全胜,曾国藩才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三河一战,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又战死沙场,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兄弟阴阳相隔,此中的痛,曾国藩内心最清楚。

    好不容易湘军在战场上步步为营、节节胜利时,清廷又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产生了猜忌;天津教案,又把曾国藩一世英名全部毁灭。曾国藩的人生苦处,又是万言千语能说明白的。此时,洗尽铅华的曾国藩尽管老眼朦胧,到内心却更加透彻,在弟弟曾国荃过生日时,他写了这样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也算是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相比曾国藩,杨慎的遭遇也好不到哪里去。杨慎出身要比曾国藩好,杨慎的祖父是湖广提学佥事杨春,父亲杨廷和是朝廷重臣,官至宰相,叔叔也是兵部侍郎,杨慎好歹还是个“官三代”,二十岁以前的杨慎要比小地主出身的曾国藩好很多,杨慎吃喝有人伺候,买书不用卖衣服,生活不知道要比曾国藩好出几万倍。相比较而言,杨慎的智商也要比曾国藩好,曾国藩读了一夜书,小偷都能背诵的文章,曾国藩却背不出来。曾国藩秀才也考了七年!杨慎就牛多了,十一岁就被其祖父誉为“吾家贾谊也”, 二十四岁就考中状元。

    就是这么一位聪明的状元,又有祖辈积攒的官场资本,但杨慎的仕途却非常坎坷,终究没有逃出才子多磨难的厄运。杨慎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明武宗朱厚照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针对武宗荒诞的行为,杨慎不避斧钺,敢于犯颜直谏,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朱厚燳“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朱厚燳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实在气愤不过,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当然决定杨慎命运的还是“大礼议”。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后,按照皇统继承规则,世宗要承认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杨慎父子和许多大臣认为这样做有违礼制,于是坚决反对。为此,杨廷和以辞职相抗争,然而,朱厚熜却认为杨廷和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杨慎得到消息之后,带着两百多学士“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嘉靖皇帝更加震怒,“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杨慎也被捕,被廷杖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直到七十岁时,杨慎才返回泸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抚派四名指挥将其押解回永昌。这就是杨慎一生的经历。

    可以说,曾国藩表面的风光难掩人生坎坷的遭遇。至于杨慎,从天堂掉入地狱,其中之苦,无需多言!也许恰恰是这些人生阅历,才让他们真正的懂得了人生,懂得了“平平淡淡才是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与杨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xq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