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位是冲着标题来企图寻求捷径,很遗憾的告诉你,这篇文章你会很失望,或许也不全然是失望。
相信很多在简书写作的朋友都会遇见这种情况,当初一起入驻简书的很多朋友突然都不见了踪影,曾经立下的豪言壮志,也随着时间的消磨,日益散去,一切恢复如初,除了那些早已停更的文章,再也寻觅不到痕迹。
阅读文章的你也许会想,他们不够坚持,自己选择半途而废,怪不得旁人。所以就此现象想和大家一起抽丝剥茧,找出真正的原因,让还坚持在写作这条路上的人们来规避。
写作的目标设定应该是谁?
我认识一位退出简书的朋友,开始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总有一天可以成为“新世相""咪蒙”“虎嗅”那样的大V。可在简书时更文一段时间后,收获的关注和支持,却是寥寥无几,朋友就认为那些动辄10W+的文章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创作出来。索性就放弃,认为没有端这碗饭的资质。
相信简书里有很多类似的宏远目标的人,试想一下,激励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眼睛应该盯着那些最顶尖的成功者是无可厚非。但是他们之所以走到这一步的很多故事和内幕却是你我看不到的。
马云当年找工作屡屡受挫,投简历到肯德基,总共25人应征,结果人家招聘了24个,唯独把马云踢出去,然而经过马云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首富。听了激动不激动,嗯。有没有也想去创业?有。但是我们除了知道那些戏剧化的逆袭故事外,根本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
所以与其盯着那些隔着太远的参照物,不如认真观察身边那些写出好作品的人,看他们是如何学习的,怎么遣词排句的,又是如何构架文章的。和那些名人半真半假的传闻比起来,身边的案例可是明明白白的放在眼前,从这里面更能发掘出值得学习的地方,容易将这种动力转化成行动,不会一直沉浸在那些天马行空中。
真正对我们有驱动力和帮助的故事,其实就是"有着各种缺陷的普通人“他们是对我们有真实触动,有我们值得学习的细节。
写作的热情为何会褪去?
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自我改变从来不是戏剧性的觉悟和突变,而是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前意识阶段(认识不到问题的存在)
2,意识阶段(开始认为转变的重要性,比如学习,健身)
3,准备阶段(了解相关步骤,制定事前的计划)
4,行动阶段(执行改变的计划)
5,保持阶段(根据出现的情况调整,并持续计划)
我们常常犯下的错误就是,刚刚意识到第二步的重要性时,(比如我要通过写作干嘛)就直接去开始付诸行动,但往往这热情高涨的时候也是意志力最薄弱的时候,一旦遇到阻力,那点热情建立起来的信心肯定会崩塌。如最想减肥的时候是称完体重的时候,最想学习的时候,是拿到不理想成绩单的时候。
社会学家埃尔斯特把这种最开始制定的计划高估自己的倾向成为”计划谬误”,第一点是因为没有客观地比较类似的实例,第二点是没有留足提前量,完全依赖没有意外的顺境。
比如简书上有很多文章是日更多少字,或者日更多少片文章的,他们都处于第二阶段中意识到要改变自己,往往这些人都是最有决心要改变自己的那一类,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改变会带给自己的哪些不适应。对于自己能投入多少时间,会受到怎么样的干扰,都有着一种迷之自信,当挫折来临时,写作的意志也就很容易被瓦解,反复几次打击后,反而会让自己形成“算了,认命了”的心态,进而破罐子破摔。
所以当我们兴致勃勃的梦想着改变自己时,反而要克制住自己的热情,按照步骤,循序渐进的小碎步前进,而不是大幅度的去改变,要重视每一个改变的成功率。否则我们很容易跌进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的理论“退行”中,人在高级阶段遇到挫折,会回到低阶段寻求满足和安慰。
改变不能一蹴而就,是慢慢的按部就班的摸索前行,目标太过于高大,方法太过于激进,只会成为自己进步失败的诱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