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家杨绛的三个侧面

作者: e12644a39aa7 | 来源:发表于2018-10-09 08:31 被阅读65次

    百年岁月,在她身上,只留下一片片馥郁淡雅的书香。

    滚滚红尘,纷繁复杂;世间万物,轮回转换。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杨绛如兰,不与桃李争艳,不因霜雪变色。她高贵而风雅、睿智而通透的灵魂,在岁月的洗礼中生机勃发、香如潮涌。

    一,剧作家杨绛

    1942年的一天晚上,陈麟瑞邀请杨绛夫妇和李健吾一起,说是去一家吃法很特别的饭馆里吃烤羊肉,以此庆祝自己改编的剧作《晚宴》上映。

    席间,对饮食颇有了解的陈麟瑞介绍,说这是蒙古人的正宗吃法。说到此处,杨绛忽然想起《云彩霞》里的蒙古王子和《晚宴》里的蒙古王爷,于是就分享给大家。很快,陈麟瑞、李健吾就被杨绛绘声绘色、精彩绝伦的描述震撼了,他们怂恿杨绛:“何不也来一个剧本?”

    听到陈麟瑞这样说,热爱文学的杨绛确实心动了。尽管起初她对自己没有太大信心,但在陈麟瑞和其他好友的再三鼓励下,杨绛很快将自己的顾虑抛之脑后。经过几个月课余时间的加紧创作,杨绛的第一本话剧《称心如意》很快完稿。

    不久之后,已将杨绛的剧本交与李健吾的陈麟瑞得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称心如意》立刻就要排演,这部话剧将由黄佐临亲自导演,自己也会粉墨登场。

    深刻揭示生活矛盾、冲突的剧情设计、精练又不失生动的语言、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恰到好处的精彩演绎,使《称心如意》刚一上演,就大获成功。人们被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的同时,也深深地被话剧中的精彩对白感染。

    在《称心如意》公演之前,没人会将“杨季康”叫作“杨绛”,杨绛名字的由来,与话剧公演前的宣传有关。为了在宣传用的海报上印作者的名字,李健吾临时让她起一个笔名。

    此时,杨绛忽然想起来,从前若有人叫她的名字语速特别快时,“季康”的发音就好像“绛”,于是,她便为自己起名:杨绛。

    《称心如意》的大获成功,也让杨绛坚定了创作话剧的信念。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又凭借着自己对社会万象的深刻认知和醇厚殷实的文字功底,先后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引起了强烈反响。

    戏剧家李健吾称赞道:“假如中国有喜剧,真的风俗喜剧,从现代生活提炼的地道喜剧,我不想夸张地说,但我坚持地说,在现代中国的文学里面,《弄真成假》将是第二道里程碑。有人一定嫌我过甚其词,我们不妨过些年头来看,是否我的偏见具有正确的预感。第一道里程碑属诸丁西林,人所共知;第二道我将欢欢喜喜地指出,乃是《弄真成假》的作者杨绛女士。”

    二,翻译家杨绛

    1953年,杨绛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工作之余,她始终坚持自己的翻译和写作事业,未曾有丝毫松懈。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知识分子遭受到冷板凳待遇,翻译作品无疑成为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最后一块“安全之地”。

    当时,与《哈姆雷特》《浮士德》齐名的《堂吉诃德》,作为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是我国所列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之一。恰巧,编委会的领导林默涵先生之前看过杨绛翻译的作品,便决定由杨绛来翻译《堂吉诃德》。

    为了更准确地翻译这部宏伟巨著,1958年,已经 47 岁的杨绛开始自学西班牙文。

    1961年,杨绛正式开始翻译《堂吉诃德》,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她已经翻译完成了整本书的四分之三的内容。看着自己苦心翻译的成果日渐丰满,杨绛从内心深处感到喜悦。

    翻译《堂吉诃德》是个庞大系统的工程,为此,杨绛还专门抽出时间来制订了详细周密的翻译计划。为了保证翻译的质量,杨绛规定自己每天只翻译五百个字,但力求做到字字珠玑。

    比如,同样的句子,可能有很多种翻译方式,因此翻译的意思也会稍有差别。遇到这种情况,杨绛总会用多种方法翻译后,再逐一进行细细的比对,挑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倘若翻译后的句子没有一个让她觉得满意,她就会重新查阅资料,推倒重来。

    她一方面力求凸显“原著”的味道,一方面又追求翻译作品的“精彩”。宏大的共有72 万字之多的《堂吉诃德》,杨绛用了将近 20 年才得以完成。《堂吉诃德》翻译稿完成后,已经对这部著作有了新见解的杨绛,还围绕整本书发表了一组论文,翔实地阐述了整个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存在意义。

    1978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刚一上市,就得到了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肯定。5 月,西班牙访华先遣队在访华时,恰巧遇到许多人在北京书店门口排着长队购买《堂吉诃德》中译本,可谓盛况空前。

    《斐多》是杨绛翻译的另一部作品,原著是艰涩难懂的希腊文,但杨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块“难啃的骨头”。在对原著进行翻译时,她也没有像平常人一样逐字逐句翻译,而是通过反复细读作品,极尽可能地体会作者的深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翻译的整体思路和风格特点,力求还原本真。

    《斐多》中译本出版后,受到许多读者的热烈欢迎,他们将其称之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

    三,小说家杨绛

    从青葱岁月到期颐之年,杨绛对文学的爱从未停止。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乱年代,还是政治斗争此起彼伏的高压环境下,杨绛始终以一颗平和从容之心在文学的土地上默默耕耘。

    “我不是专业作家,文学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家。”在杨绛的百年人生历程中,这位“业余作者”从未停止对时代和人生的探索。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评价杨绛的作品:“我觉得文学作品有的时候是靠生活的积累,靠对生活的感悟。就是说不要去为写作而写作,要真正有感悟、有体会的时候去写。所以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读了以后感觉非常自然,很省力不费劲,但是她把一些生活中的哲理说得很清楚,把生活中的一些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1981年,杨绛开始整理自己的小说作品《倒影集》,以此将自己比较优秀的作品集中起来发表。其内容主要以 20 世纪 40 年代的女性生活故事为主,包括《大笑话》《鬼》《玉人》《事业》等,并于 1982 年印刷出版。

    其中,《大笑话》是钱锺书看来写得最好的一篇中篇小说。这部小说虽然整体看起来有些夸张,但语言极为幽默,尤其是小说中,精练却不失形象的文字,读来令人感觉酣畅淋漓。极强的讽刺意味、立体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个是是非非交错缠绕的女人世界。杨绛用精妙的文字,使“大笑话”的教育意义更为凸显。

    1988年,彰显时代风云中世事百态的《洗澡》首印,那一年她 77 岁。

    《洗澡》作为杨绛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虽然里面没有任何真人真事,更没有杨绛本人的影子,但书里营造出来的气氛却完全是真实的。

    作家舒展跟她开玩笑时说道:“怪不得夏公(夏衍)要捧您,因为您是文艺领域各种样式的大票友,文、武、昆、乱不挡,生、旦、净、末满来!”由此可见,杨绛所创作的《洗澡》的受欢迎程度。

    著名作家施蛰存也有过如下赞誉:“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洗澡》中的人物,都是‘儒林中人’。不过最好的一段,许彦成、杜丽琳和姚宓的三角故事,却是吴敬梓写不出来的。”

    2014年,杨绛为《洗澡》所写的续作—《洗澡之后》出版,人物依旧,只是有着纯洁感情的男女主角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这一年,她103 岁。

    抒情、写意、记事、记人、论学、评书,杨绛的创作很多都是“随遇而作”,她不会刻意为写文章而写文章,这是她对自己写作的一贯要求。她的每一个文字,必然是经过世事的洗练和敲打的;她的每一篇作品,必然是花了心思、深入思考过的。

    “我特别佩服老先生,她一辈子没偷过懒。”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感叹,晚年的杨绛完全可以享受盛名而不再作为,但她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对文字的笔耕。

    ——摘自刘志则&南小乐《有梦不觉人生寒:杨绛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大家杨绛的三个侧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as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