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到老子,再到王阳明,这一年,已经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最被推崇的几位大圣人的思想拜读了一遍,早些天又入手了《易经》,按照这个节奏,在学习.国.学的这条路上,可能还会有一条长长的路要走。
昨天收到一条网友的留言,他说国.学已经是很古老的东西了,现在已经过时了,劝我不要为国.学做宣扬。
说真心话,看到他的留言的那一刻,我的心好酸。
做为一个中.国.人,他竟然将被世人奉为圭臬的华.夏.文.明中最为珍贵的精髓,视为过气的废物,这不知是他的悲哀还是这个文明的悲哀。
想到这里,我心里又升起了对好多人的无限感激。
两千多年前,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这段人类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那个时代的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的犹太先知,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还有中国的孔子、老子……。
因为他们的出现,这几个地方的人类开始用理智和道德来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开始有了哲学,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在这一群人的思想影响下,人们逐步对原始文化有了超越和突破。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最终造就了今天印度、伊.斯.兰还有东方、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态,当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仍然接收着他们的思想影响。
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思想的流传,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一群影响着世界.人.类.思.想.文.明的人,在生前都选择了自己不写书不立传。
那个时代的物资.匮乏、技术.有限,文字被记录下来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凡是被记录下来文字的都要尽量的简化。因此,圣人们都害怕自己的思想变成文字后,被断章取义,误导后人,所以不愿意自己著.书.立.传,更专注于.教.化.众.生,宣.扬.思.想。
也许每个人都有思想的局限,圣人也不例外。他们只想到了要保持维护思想传播的严谨性,却忘了他们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他们可以接触到的人也是有限的。
一旦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他们的思想哲学都会随着他们的生命而离开。而即使是他们活着,能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跟随在他们身边学习的人都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不管他们如何孜孜不倦的传扬文明,能够被影响的人始终有限。而如果他们消逝,那些精妙的思想也随之消逝。
幸运的是,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因为跟随圣人学习成长,接受了圣人的教化,思想得到了启发,人生得到了升华。他们深深的意识到老师们的精神财富是多么的宝贵,也不愿意看着这些宝贵的思想精华随着老师的离世而从世界上消失。
这些圣人的弟子们不约而同的在老师身故之后发起了对老师思.想.精.华的收录和整理,于是佛教有了海量的佛经,希腊有了《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伊.斯.兰有了《古.兰.经》,西方有了《圣.经》,儒家有了《论语》。
无法想象,他们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动用了多少资源和人力才完成了如此浩大的文字记录工作,并且代代相传保留至今,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勋。
今天的人们,能够知道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老子,能够以阅读文字的方式触碰这些伟大的灵魂,都要感谢那些做收集、记录并传播的人,是他们让圣人的思想得以保存,虽然他们中有太多的人我们都不知道是谁,但毫无疑问,他们都值得我们默默的献上我们的尊敬。
而即便是这样,就在一百多年前,要想学习这些文字,接触这些思想,都必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清朝末年,曾国藩在未出仕之前曾经花一百两纹银,买了一套《二十三史》,而且是借钱买的。不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在当时这大概是一个七品官员两年半的俸禄,这个价钱还可以在当时买下一套房子,而曾国藩的家庭当时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只不过是10两纹银。
可以想象,能够读书,在古代是多么奢侈的事。学习的权力都被有钱有权的人牢牢抓在手里,社会的阶.层.用文化区分,做为平民百姓有多少人一生都只能是蝇营狗苟的愚民。而作为女人,更加是要具备了太多的条件才有可能识字,何其有幸才能够触碰经史子集,所以,旧时的女人多是目不识丁。
很幸运,这些文明中有华.夏.文明,很幸运,这些文字可以被记录和传承至今,很幸运,时代的车轮滚滚没有将它们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而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让越来越多人可以接近和学习。很幸运,这个时代不再禁锢学习的权利,更加不再限制.女.人读书识字。
所以,可以学习为什么不学习?
那些被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字如果没有道理,怎么可能被流传至今?那些道理如果没有被验证过符合发展事物的规律,又怎么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奉行?
老子出关前,被人.强.逼着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道家用它来修身,儒家用他来修心,文人用它论学,兵家用它打.仗,为君者用它治国安天下,为臣者用它辅.政.安.民,进可用于指点江山,退可助凡人一生平顺。连外.国.人都对他着迷不已,你说神奇不神奇?
孔子的《论语》虽由门人整理,却真实的反应了当年孔子是如何教人学习,如何调教弟子做人,如何塑造他们的德行。勤学克己、勤政爱民,礼义仁智信的谦谦君子之风从那时植.入了华.夏人的血脉,世代相传至今。
所以,为什么不读.国.学?为什么不可以宣传.国.学?如果没有这条文明的脉络,今天的华.夏.何来昌明?
今晨早起,想起自己要开始给自己订一个新的阅读计划。
我思考着虽然买回来了《易经》,但是《易经》中有太多的古汉语知识需要去恶补,显然不是朝夕可成的事,毕竟有太多人研习了一生尚不能全明其中的道理,我即使站在多少前人留下的基石上也还是需要一字一句的去琢磨一番的,如此更加不可以随意应付的乱读一番,再乱写一番,实在太不严谨。
《易经》要读,日更也还是要写,比起写一些空泛的碎碎念,我还是希望能够有些思想的主题,于是我不自觉的打开了电子书库里的《论语》。
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标准来评,从古至今.我.国一共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曾国藩。曾国藩读了,王阳明读了,就剩下孔子没读了,如果再不读《论语》,不管是对孔老夫子还是对我都真的是有点太不公平了。
所以,那位劝我放弃的人请你别费心了,读.国.学,我是认真的,明天开始我继续读《论语》,同时开始一字一句的拆《易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