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上过的语文课,最讨厌的就是写《观后感》,或者《读后感》。
因为硬让一群不谙世故的孩子,去发表“这感”、“那感”,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特别特别痛苦的一件事情。
如果说有了一点点视觉冲击之后,产生的肤浅认识是真的话,那么,深层次的理性思考,真的是一点都不会有了。
所以,再挤压着这群孩子们,发出来的东西,也叫感慨的话,那这种所谓的感慨,一定是无病呻吟。
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感”怎么办?
于是乎,胡编乱造东搬西凑者有之;无话找话无病呻吟者有之;更有甚者,为了凑够要求的字数,居然敢把“借来”的古人诗句,写了数遍以求过关。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步入了初中,似乎稍微读懂了一点点“世故”之后,才渐渐明白一丢丢像《读后感》、《观后感》这类文体的皮毛。
依我对当下那些刷屏和传播极广的各种“心灵鸡汤”的观感,似乎已经彻底地撕破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的面纱。更是远远的超出了人所不齿的道德底线。
既然已经开始了“天下文章一大抄,喜爱咋抄就咋抄”的繁荣昌盛,那么,所以人,都迫不得已去接受着各路“鸡汤”,肆无忌惮地冲击着自己的灵魂。
汤底原料注定是如假包换的“三大系”:如梦方醒、痛定思痛、大彻大悟。
汤汁也十有八九是说别人的多、说自己的少;道听途说的多、亲自感知的少;八卦的多、靠谱的少。
让五光十色的我们,接受着“淸一色”连汤带料的洗礼。害人不浅。
N.格里高利.曼昆,这个老伙计写了一本叫《宏观经济学》的书,据说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在读期间的必读书目。我读了一年也没看出个子午卯酉。
倒不是因为它有多难,只是因为是“公司”指定必读书目,想要调动阅读的兴趣真的要难。读后感自然也不可能与生动活泼”沾边。
倒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看上几样,都兴致勃勃地爱不释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宏观经济学》开篇导语说,所谓科学,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思考。
回忆那一整本书和儿童时期所受的千人一面固定模式教育,还是满有意思的。
如火如荼的卡塔尔世界杯,喜欢和不喜欢足球的人,都喜欢喜欢看世界杯。这让我觉得挺奇怪。
让我更加奇怪的是,一些女球迷,自己从来都没有踢过足球。
但是,让她们说一说,或者写一写每一场比赛的观后感,却是专业水准的。
不得不承认,有些发自内心的感受,是藏不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