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课,一位老师说,她在做儿童阅读推广时,一定会强调女孩子除了文学的书,一定要尽量多地涉略人文社科的书籍。因为女孩子天生情感丰富,社会教导也是偏感性,自主阅读后也是读文学书居多。
但是,大量地涉略人文社科的书籍可以让女孩子最大程度地了解到世界的起源,社会的运行逻辑,历史的发展规律,人性的美好与弱点都有理论支撑,这样她在除了在社会教导的要善良要温柔未来要组建家庭这样之外,看到了广阔的世界。
长大后心智更加稳定成熟,不容易被教条框束,加上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怀素养的滋养,她能够看到他人,也不会忘记爱自己。
同理,在指导男孩子的阅读时,又会适当的加入文学作品。因为男孩子除了社会教导要坚强要大气要理性外,天生也确实是偏理性的。所以适当的文学滋养,可以培养他们对人的认识,尊重和爱护。
这点,我特别认同。
我自己最开始的阅读中,比较幸运的是我的阅读启蒙是各种童话故事,这一点保存了我对纯真的向往。
但是因为小时候书荒,也没有大人做指导,所以一开始阅读了大量的文学类的书,包括各种言情小说,琼瑶全集我都看完了。
这让很长一段时间的我做事都偏文青的傻气。阅读是会塑造人的,我还读了各种奇离古怪的武侠故事,故事里的侠气中和了一些感性的柔。
一直到大学毕业,我记得当时是读了冯唐的一篇文章,类似也是在劝要尽量多读不同类型的书,才慢慢接触社科经管类书籍。
就是这些各种类型的书,打开了我的各种视野,思路,扫了不少盲点,做人做事才慢慢务实踏实认真起来,不会动辄伤春,重则愤青。
最近读完《包法利夫人》。书中的包法利夫人就是很典型的一个被社会教导,被文学作品误导的女性。
沉迷于种种虚无,寄托于爱情,国内出轨,挥霍无度,被人暗自下了高利贷而无知,直到最后被逼债无法偿还,她还在怪上天不够爱她。
越是涉世未深的小孩,越是容易觉得自己追求的一切是真爱,是世间不可替代的事物。
但就如那位老师说的,这些孩子,但凡自小能从书中知悉一点社会科学发展的知识,也不会觉得爱情是最值得追求的唯一事情;但凡能够知悉一些经济学知识,也不会被下套签了高利贷的名字,最后逼得自己付出生命代价。
而同样的,很多的社会新闻事件中,包括这两天惹众怒的打人事件里,但凡我们多有点法律知识,也不会轻飘飘说一句:打人虽不对,但是女生脾气也太火爆了。
打人不是不对,是违法。
当众打人不是道德问题,是法律问题。
《包法利夫人》虽写于17世纪,但是今时今日依然有足够的警示作用;
同样的,类似受害事件未来还会有,如何去帮助弱者,如何让自己更加清晰地知道如何帮助,其实很多的阅读真的必不可少的。
愤怒不止于今天,但是如何让自己更加理解这期间的逻辑和补救,也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