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木子
1.
我睹视自己是个食客,一生恋着餐桌。
昨天之前,记忆里只有两种餐桌,一个是妈妈的原木桌,一个是食堂的方形座。
妈妈的一方木桌永远倚靠在厨房一侧的墙上,墙上,白色的瓷砖被擦得锃亮。倚靠让圆桌少了几分可利用之地,但零零星星得,仍能摆下四张灵动的硬质蓝椅。
桌子的位置就在厨房里,左边是冒着热蒸气的大锅,生活条件好了之后,爸爸在锅上安了一个排气装置。于是再也不用在吃饭的时候被水汽迷的睁不开眼了,倒是锅里“嘶嘶”的翻滚声,时刻刺激着中枢神经,提醒着我时刻盯准那一锅美味。
右侧是平常家用的厨具。刀、叉、碟、碗...筷子被整齐地码进柜子里,抽油烟机因为被精心照顾看不见一点油迹。陈列着小碟子的陶瓷界面上,有时会看见失手忘被放进去的咸盐袋子,那一块绿色的洗碗帕,是点缀。
再往前一点,是个摆放油盐姜醋的储物柜。的确是常说的“烟火气”了,细水长流的日子里,醋被分成了好几种。白的黑的,还有一种流行的香醋,喜欢饺子的我,最爱了。一排小小的盒子里,归归整整地填满了香料:花椒、大料、茴香…我没有什么特别讨厌的味道,打开那个柜子的时候,竟然有些沁人心脾。
一般妈妈的“办公区”就是在右侧了。 她很少系围裙,做肉丸子或者是刀鱼这类“高油”的食物时,也只是躲得尽可能远。一双手职业性般地还拿着筷子,半杵在锅里。令人惊奇的是,那翻腾的油锅吐着的火舌,哪怕在锅里分崩离析,也很少溅到她那里。
妈妈做菜很有一套,一桌子的八菜一汤。经她一打理,也就是两三个小时的煎炒烹炸。她自嘲到:“我就是小学时间分配学的好,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先把两碗米下锅,加热。再把鱼肉鸡肉收拾待定,倒上酱汁,一旁煨着。回身开始洗菜,青菜去根,瓜类削皮,土豆切丝,萝卜成丁。整整齐齐地盛在锅碗瓢盆里,自成一道风景。
具体烹制的时候也是有顺序的,炒的青菜不能放在最后,炖的鱼肉可以先行。锅里有热焖菜的同时可以把凉菜拌好,煎完刀鱼的熟油可以等会再用。妈妈做菜的时候喜欢小声嘟囔,像一个戎马战场的将军一样。此刻,柴米油盐都是她的将领,还总打胜仗。
饭菜出锅的时候,妈妈喜欢一个一个地就往桌子上放。这时离得近的圆木桌就派上了用场,一个、两个……不一会儿,原本空荡荡的桌子就被挤满了。我和弟弟一个负责拿碗筷,一个负责盛米饭。爸爸坐在远离油锅的凳子上,浅浅地笑。
我的嘴不停,学校里的左邻右舍,食堂里的上餐下顿,恨不得芝麻大点的小事,都会拎出来说个没完。弟弟少与我斗嘴,只是边弄着手上的活计边安静地听我止不住地叨叨。不懂的地方,他就问,听懂了,也跟着笑。
日子就这么向前滑着,雷打不动的一日三餐,桌子上的内容换了又换。我就这样,慢慢长过了童年。
想起龙应台说的那句话: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的回来了。臭书包扔在同一个位置,篮球塞在同一个椅子底下。
我却更想改成:幸福就是,早上和你一同吃饭的人,晚上又平平淡淡的回来了。碗筷摆在同一个位置,微笑挂在同一张脸上。
2.
那时候,中午食堂的饭菜是加餐,是配菜。很少计较吃不吃饱,因为回家,就有依靠。
或者是少有串亲戚的缘故,我一度以为,所有人家的餐桌,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好几个热菜,都是一样妈妈或者爸爸下厨,都是一样的其乐融融。
到了大学,突然有些不适应了。食堂变成了我的另一个餐桌,开始强迫自己开始吃饱,吃好,努力营养均衡,努力不要发胖。也突然间明白了:原来一个人吃饭,真的没有一堆人吃饭香。
大学食堂的配备和初高中没什么两样。只是档口多了点,菜品多了些,又扩增成两个食堂。旧食堂的桌子依旧是方方正正的连排座,蓝色的凳子上有的放上了垫子,有的依旧冰凉。新食堂的灯光明亮了好多,有吸引人的木桶座,还有精致的红色沙发。
有时会端着六块钱的套餐铁盘,吃的津津有味。也有时会买来十多块的“大餐”,食的满腹油光。尝过了各个楼层的饺子,觉得都少了一点“肉味”?被妈妈惯出来的胃,真是可怕。
多数的时候,都是和两三个室友,也有时,约上特定的好友。聊班内的故事,聊专业的知识。不知不觉就到了再上课的时候,我们各自背上重重的书包,吐着槽,继续走。
终于习惯了那一平方米的视野时,也终于厌倦了一些凡善可陈的话题,慢慢的把吃饭的地点移到了寝室。“阿姨,打包拿走。”四个人说是一同吃饭,回寝却坐定打开各自的电影,日语的,英语的,房间里叽里咕噜,伴随着观影的笑声,咀嚼声,又是另一种风情。
我的餐桌,又变到了这里。
3.
在外求学的这两年,有时会去大伯家吃饭。大娘总是热情地发微信:“这周回家啊,给你做好贺”。我开开心心地答应,好。是啊,这种被别人惦念的感觉,真好。
大伯家的餐桌和妈妈的不一样,最开始的时候,甚至是流动的。大娘早早的把饭菜做好,拎到楼下,然后接下来去打球馆羽毛球,我梦醒的时候打开微信,弹出来一条留言:饭做好放在楼下啦,着急先吃。
一个人坐在那吃好几个菜,突然觉得,有些浪费。
最近,大伯家的餐桌又变了。奶奶的到来将一家人再次凝聚在了一起,上班的急着下班回家,上学的算计着日子回去探望。奶奶坐在餐桌的一旁,“吃吃吃”,筷子不停的游走在菜肴和我们的盘碗之间,我笑着:“像喂猪一样。”
终于又到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了。好像忘记了米饭存在般的,只顾吃菜。在学校里,守着那方方寸寸的食盒,早就吃腻了的口味。再见那一桌子的鱼肉,像个没吃过饭的孩子一般贪婪。
食堂大妈给打的肉菜总是捉襟见肘,弄得我每次几乎都吃的一点不剩。回家也只记得不要剩菜,姐姐在那头莹莹地笑着我:“吃不了,不用勉强。”我恍然大悟,哦,原来可以剩下的啊。
4.
团长培训的时候说:“人到一个地方,先想的不应该是如何大展宏图,最重要的是,是你得先活下去。”我以为,这活下去,一定意义上,就是指餐桌。
中国人对餐桌的情感尤甚,“团圆饭”,“升学宴”。喜庆的时候,把快乐一起分享,图个热闹。安心幸福的人,都有自己的餐桌。
20岁左右的我们,可能是寻找餐桌的新一代。每天加速的快餐,订不完的外卖。餐桌,早就停留在了那个回不去的时代。你说,这也是成长吧。
曾经以为自己有张餐桌就能吃饭,现在才知道,或许,我想念的不是那张桌子,而是那些桌子旁一起吃饭的人吧。
说未来遥遥无期的时候,喜欢想一想梦想中的餐桌。是檀木的,还是玻璃碎?是古风,还是小清新?是坐落在厨房,还是独自成为一个饭厅?
更为重要的,还是那桌边的人吧,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运动还是书虫,是欢喜还是喜欢,是习惯端坐还是像我一样忙前忙后……无论怎样,游走在餐桌边的那一刻,我一定会是幸福的罢。
就这么想着,不知不觉,笑着饱了。
以上.
网友评论
记得大一的时候写过关于妈妈的味道的英语作文,很怀念小时候放学回家迫不及待等妈妈做熟饭的时光~长大后更多的是少了人情味的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