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是教师的本能,育人才是教师的本领。教书算不上什么神通,育人方能称得上广大。这种广大具有长盛不衰的美丽,除非地老天荒,否则它永远不会有苍白、憔悴的那一天。
以前学习古诗词,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让直译站在正道上,意译连号都排不上,更别说什么搭脉了。而古诗词的学习,最好的品鉴,想必就是让直译坐在两旁,让意译站在中央。
学习古诗词,逐字逐句地翻译,这对于小学生行得通,好比是在走一条小胡同。对于中学生而言,那就行不通了,简直就是在闯一条死胡同嘛!
直译肢解了古诗词颇有韵味的优美,只会让其变得俗不可耐。如果不相信,你就看看《课外古诗词诵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编排吧。每首古诗词的右面只是零星的几个注释而已,难以与其麾下的鉴赏性的文字的方块阵容相媲美。冥冥之中,编者仿佛是在引导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崇尚意译为妙呀!
过去,我们直译来直译去,却只知其一,不知其味。倘若现在意译开来,我们肯定能够知其二,知其味。
直译只是站在古诗词的户外,敲了敲意思的大门。院子里有没有人答应并前来开门,那就不好说了。其实不是古诗词的耳背,而是我们或许还没有学会正确诠释它的聪明才智罢了。
直译太生硬了,像是一群强盗,打家劫舍惯了,没有脑子,只喜欢用武力和万事万物掰个手腕。在理解的大门面前,他们似乎也不屑于用温柔敲开梦想的心扉。他们只知道破门而入,并误以为这是拿下难克的山头的不二法门。他们这样想就错得离谱,他们这样做势必会弄乱一盘原本称心如意的算珠。即使是珠算,恐怕也不能把算珠撬下来就算成功的吧,更何况还是古诗词呢。难道你只想用直译搬掉古诗词的门框吗?但无论如何你都要相信,直取毕竟不是智取。直取耍的大都是两膀子的力气,两膀子的力气用完之后,你看到的必定是汗珠子碎落一地的烂泥。
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在意译上大做文章。当然在意译之前,你还可以在直译的床铺上小憩一会儿。那种情形大有小孩子玩滑梯,滑落下来容易,攀爬上去艰难。
意译能够玩转直译,不仅把诗词的意思摸得一清二楚,还能够像穿越剧似的,深入到古诗词的意境深处。
为此,我就曾经在这方面进行过大胆的尝试。在执教《式微》时,我问学生们,你在这首诗歌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了打开学生们的心灵的话匣子,我用抛砖引玉的方式为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打前锋。在我的指引下,学生们脑洞大开,大都学会了用意译的钥匙,去创造性地打开古诗词的理解的宝藏。短诗长教,可以让学生们的诗心大发,诗情大雅。
我并没有在死记硬背的牢笼里把学生的精力消耗到油干灯枯。第一课时,我们只是十分虔诚地拜读;第二课时,我们必定主观能动地创作。我让学生们以《〈式微〉之我鉴》为题写一篇大作文,没想到他们作家附体,竟然能够把朴素的文笔打造成为珍贵的金话筒。
如此去想,这般来写,谁还敢说语文枯燥无味,像是一杯白开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