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工作快有两年的时间了,在那时有一种声音在耳边提醒着‘你是自己最大敌人’,所以呢,为了能所有所谓的改变,也就只忙着和自己较真,别人在学如何管理时间,这我也要学;别人报了这门课程,我也要报名;总是认为自己年轻,有资本,无所不能,忙碌着的同时幻想着未来的蓝图。
但后来逐渐发现,和自己较真太不自在了,自己不行的方面逞强到最后还是一场空了;认识到别人好的方面同时更要学会虚心请教;也开始有了些想法和立场,做人和做事原则,同时要学会观察周围的一切,并学会了做好记录、总结。
但这时的我有了新的阻碍,不再是自己,而是来自家人,而且这份阻碍感在每次通完电话后总是愈发地强烈。为何?
他们眼中的头等大事:买房。
现在的我定居杭州,房价对于他们来说有些压力,但勉强还能应付。当然对于我来说,那可是压力山大,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就要背负着二三十年的房贷,想想瞬间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父母那一辈的观念是:稳定。70年代是务实的一辈人,稳定的工作,‘铁饭碗’不仅代表的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想要表达的是作为一个工人阶级内心的骄傲。
因为家乡的产业是打渔,所以我爸妈从一开始就没有所谓的‘稳定工作’,没有那份自豪感。我妈40多岁才进入到工厂上班的,每天上下班打卡的充实感在家是能充分感受到的,时不时地还会来上句‘要是早进工厂上这班那该有多好呀’。可见,在父母眼里,‘稳定’就意味着一切,他们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什么事是最好的,怎样做是最好的,然后一定也要让你明白,免得多走弯路。
但他们没有考虑到过,时代变了,快速发展的当下,‘稳定’也正在迅速地‘贬值’,甚至最后可能是一文不值的。
但同时自己也要意识到,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还有另外一个影响的因素存在,即是周围人的议论。他们那一辈的观念已经形成,他们的下一代所走的路在他们眼里也应是这样的,所以下一代要走的路也必须是这样的。若你家的孩子,走的是不同的路线,那么他人的议论也就来了,尤其是处在一个熟悉的‘村落’里。
想起了王小波提到的‘村落文化’,你怎么挣钱,别人不管,但你怎么生活,别人就要说话了。村落文化是一种强制的力量,个人意志可能不是它的对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日子是很难有崭新的过法的。
那么关键来了,如何跨过这个阻碍,开启属于我们自己的崭新生活呢?
在笑来老师的新书《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中,找到了答案。书中说到:家人往往是普通人最大的阻力,若一旦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为什么家人永远处于阻挠的状态呢?
核心在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并没有真正磨练出以理说服的能力。说清楚一个原理,讲清楚一个道理,并且还能准确无误地表达给对方,而后还能针对对方的各种疑问做出逻辑合理的解释……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磨练出来的。
想想自己都有这样的尴尬,想表达的话自己就是说不出来,就算勉强是说出来了,可能说的过程中连自己都搞不懂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最终不了了散场。
所以,检验自己做的重大决策是否正确的一个标准是:是否把对方说服了?关键要是自己的家人?
所以,人生的重大决策也不是一下子就有答案的,这需要一朝一夕的磨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