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想必大家都看到了一则令人震惊新闻。
讲的是一位乖乖女,她看似聪明、刻苦又听话,却雇了3个人在夜间潜入她家,杀害自己的父母。
案件在经过4年的调查,10个月的审理,才真相大白。挖掘女孩谋杀父母的原因,更是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女孩詹妮弗4岁就开始学习钢琴、花样滑冰,获奖无数。中学后成绩下降,怕被父母责骂,伪造成绩单,之后数学成绩不好没能考上大学,还是害怕父母失望,继续向其撒谎,伪造笔记,做零工,直到被父母发现。发现后,父母对她更加严厉的管控,那时詹妮弗已经22岁了,她被没收手机电脑,被强制与男友断绝来往,一切行踪也都被父母监管。男友劝她独立生活无效后,提出分手。这件事激起了詹妮弗对父母的杀心,而后与男友一起协商并促成了这起谋杀案。
这是一个被父母极尽控制的孩子,早已失去了自我。希望满足父母的期望却又做不到时,她伪造出了一个优秀的乖乖女的形象,内心越来越分裂。最终,当她想做回自己,拥有自己,与虚构出来的乖乖女再见时,她所能想到的就是去消灭那些胁迫她的期待,即自己的父母。
正如李雪所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说起这种“密不透风的控制”,其实成千上万的家庭都在用这种最糟糕地方式教育着孩子。
我的表妹上高中,她的生活会随着每一次的考试成绩起起伏伏。我不常常回家,但一回家,必定能听见亲戚们念叨她近期的考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进步时,大家都为她开心,退步时,连吃顿饭,休息一会儿也会被家人催促着去学习。
她的成绩不再是她一个人的事,它牵动着一家人的神经。可想而知,她的内心一定是沉重的。
相反,前段时间,朋友S说起她读书时的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现在回想起来,S都对父母充满了感激。
S一直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学生。小时候,爸爸工作常常调动,S也随之换了好几所学校。每一次,新的学校总比之前的学校更好。
爸爸提前给她打“预防针”:“我们马上要去这所学校更厉害,里面的学生也更加优秀,虽然你现在是第一,但是去了新学校就未必了哦!”每次,S都不服气:“我才不信!我一定还会是第一!”果然,到了新学校,她还是第一。
直到有次,换了一所省级重点学校,竞争非常激烈,一次期中考试下来,S落到了班里26名,都已进入中下游了。这成绩给一贯骄傲的S狠狠的打击。
回到家,爸爸问她成绩如何。她不愿意说,只是含糊着:“不太好,别问了。”
什么?这要是搁别的家长这,还不得立马逼迫孩子说出排名,然后再火速联系老师,分析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可这位爸爸就真的什么也没问了。
第二次考试,依旧不太理想,她的成绩只从班级26名跃到了20名。她垂头丧气地回到家,爸爸却喜笑颜开,家里还有客人,爸爸就当着客人的面夸起S:“考的很好,相对于上一次有进步了!”
S非常诧异,她说自己当年频频考第一时爸爸都没有这样夸过她,却在这一次小小的进步上真诚地鼓励了她。还有,她才发现爸爸竟然知道自己上次的考试成绩,却一直不露声色,没有表现出任何担心。
她深深地感受到了爸爸对她的信任,也感谢爸爸给她了足够的空间来安放她的自尊。
因为这样的教育,她从来都是毫无压力的学习,她知道学习很简单,这次考砸了,把犯错的知识点弄懂就行,她不求第一,只求比上一次更好。因为心态轻松,她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好,最终考入理想的大学。
可大多数父母根本想不通这点。在他们眼里,孩子没有自控力,也没有学习的内驱动力。我们都管成这样了,他还是学习不好,那一定还是管的太松。
父母的“控制”由来已久。
他们追着孩子喂饭,认为若是不喂饭,孩子就会饿肚子;
他们督促孩子加衣,就算孩子觉得热,他们也觉得孩子不知冷暖,别冻着了就好;
他们催促孩子快速刷牙洗脸,认为若是没有他们的催促,孩子定会每天迟到;
他们的控制欲所及之处,孩子的能力都被成功地削弱。因为已经有人操心,自己就不用再去思考。最后,孩子只剩下空洞的精神傀儡。这就是最近我们常谈到的——空心病。每个患上空心病的孩子都找不到自己生而为人的意义,这就对了,因为他们从没为自己活过啊。
说到这,父母一定好奇如何避免这种过度控制。
答案很简单,当你想管控孩子时,扪心自问一句:“这到底是谁的事?”然后你会发现,吃饭、喝水、穿衣多少、写作业、学习等等这些,通通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你不是孩子的保姆,孩子的管家,你最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充分地信任、给予他们足够的个人空间。生命是他们自己的体验,就算撞上南墙,那未必不是一次绝好的经验教训的积累。
我们只需站在孩子身后,在他遇到困惑需要帮助时,真诚地与他分享:“妈妈/爸爸当年也有你这样的困扰,那时候……。”
告诉他我们的体验,而不是简单地所谓“正确的”结论。少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便多一种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