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怼怼——一点都不严肃。
你喜欢拿着你的圣母情结给还活得好好的中国业余摄影钉棺材板,那是你的事,别代表我们。
一: Lofter是怎么死的
昨天夜里不慎读到了朋友圈的一篇雄文,题目叫《Lofter都死了,中国摄影还能活多久》,简直振聋发聩。
起因不外是看到Lofter由于人气下滑开始炒冷饭。这位“拥有民族正义感”的作者小姐非常愤怒地觉得摄影丧失了生机,觉得中国业余摄影成为了“廉价的名利场”,然后一副仰天大笑出门去老娘要扛起天下兴亡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你们呐,Naive。
当然,Lofter这个平台是要完犊子了,这一点,前几天我还刚刚跟朋友说着。明白这个过程,你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的业余摄影并没有死。
我们先来说说Lofter这个平台是怎么完犊子的吧。
lofter这个产品,是2011年8月网易推出的一个轻博客类平台。我自己应该是在12年的某一个我也记不起来的时点开始用这个平台的。当然,人气向来不高。
这个产品的团队我记得不是很大,集中在杭州——实际上黄易的各种轻量级产品团队似乎确实是以杭州为多,包括云音乐、有道之类的。
一切都很好,这是个使用体验还不错的轻博客,图片质量也还可以,自然人气会慢慢上涨,期间由于某些契机,看起来运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然后团队也尝试了一些多元化的举措——推动手绘、二次元等领域,当然看起来效果可能不算极佳,但是具体有多好,这个可能要拿到数据才能分析了。
一切在2015年有了一个改变——养殖户亲自接管了Lofter。
然后开始推各种莫名其妙的网易考拉之类的玩意儿,开始恶炒自己的KOL,开始花式套现。
你要明白,这一刻的开始,就已经注定了Lofter这个平台会走到今天这样的穷途末路。业余摄影爱好者,包括手绘之类的爱好者从平均值(不代表每个人,只代表一个平均状态)来讲有一个特点——有一点小钱但又不是特别有钱,而且稍微有一点文化但也未必就多有文化。这个群体从用户习惯这方面来看是很脆弱的——说得难听点,没钱还想要逼格。这类人,聚起来很难,散掉特别容易。何况轻博客这种类型的产品不像QQ或者微博,有着足够强的用户粘性和规模,即使有短暂的低潮,也还能因为一些契机重新崛起。
每一款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互联网并不是一个例外。只不过由于养殖户的失败操作,使Lofter的这个周期大大缩短了。相比来说,倒不如说QQ这种不死老妖才是互联网产品界总在+1s的长者——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大家都要向麻花爸爸学习一些人生的经验了。
二:关于摄影类互联网平台
实际上,Lofter不是第一个把自己作死的平台,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Lofter之前,还有一个用户规模更大、作死更彻底、曾经走出了更多KOL的平台:人人。
之前已经有足够多的或者落井下石或者洒扫祭奠的文章,我就不多谈了。但是大略是,即使以人人的用户规模,只要老板像陈股神一样愿意作、能作,没有什么产品是作不死的。我之前提到的Lofter成长的契机,人人玩死自己也算是其中一方面。我想我还是比较幸运的,人人曾经的三千多好友,扣除掉一些并不认识的人和被我排除掉的傻逼,大部分还是成功地转移到了现在的微信,约莫还剩下那么七八百号人。大家依然热爱摄影,也爱生活,(爱31)爱探索这个世界。
客观上要承认,摄影类平台目前处于一个低潮期,这不丢人。
但是要知道,这也是一个必然。
以中国的情况来说,从2003-2004年以无忌、蜂鸟(实际成立时间普遍在2000前后)为代表的论坛开始在70末段到80中早期出生的这批的摄影用户中红火起来,到2007-2008人人、flickr、facebook之类的SNS产品接管了85-95出生的这批用户,再到2011-2012图虫、lofter、ins、500px开始接管更多的、不分年龄段的用户(当然,500px是个另类,2003年成立,大约在这个时间开始火到国内),再到今天各种国产平台普遍出现流量的瓶颈甚至下滑,也已经经历了十几年。我们很少见到一个细分行业的周期可以超过这个时段——可能也是人类的一个必然。
而且如果结合上业余摄影本身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你会发现这个事情本身的无可避免。
我在2014年的文章《中国的老年摄影论坛为什么能够存在》 是这么论述的:
中国的摄影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况。相机真正进入广大市民家庭的时间点大约在2000年以后,跟数码相机普及取代胶卷相机的时间点重叠了,造成的一个结果是真正基本功扎实的搞过暗房的老师傅数量相比于现在的拍照人而言非常少,而第一台相机就是数码相机的四五十岁“大师”倒是多得满地都是。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所谓的“不后期”党,这些人里有一部分半吊子,往往还非常喜欢给自己找一点靠山,不外是往纯粹摄影派的大腿上一爪子抓过去。实际上PS无非是把暗房里的工艺集合到电脑里一并完成,根本无所谓“真”或者“不真”的问题,让人看着不爽的无非是前期或者后期技术太拙劣(对,前期拍砸了你除了照这样子自己画一张以外别无他法)而已。与此同时,在八十年代之前,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里只有样板戏,之后难得的一次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又戛然而止。像老版的四大名著大家都知道拍得好,可是观众里真的能说出个一二三好在哪为什么好的,还真不多。这种现象一方面导致了他们很难辨识出普通照片和好照片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互相吹捧的时候只有那么几句套话的成因——他们实在是没能力把马屁拍得巧妙一些。
对的,相机大约也是在2000年前后开始进入普通市民的家庭里,自然伴随着这些摄影类平台的发展,毕竟你拿到了相机,你会想拍拍照。
但是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统计图,来源Statista对的,相机出货量下降了。下降到十三四年前它刚开始普及时候的水平。也是一个十多年的生命周期。
大家不爱拍照了吗?不是。
只是一些以前为了拍照不得不买了相机的人,因为以iphone为代表的高素质智能手机的崛起和兴盛,有了别的选择。
实际上已经有好几年,flickr最受欢迎、最能“出片”的器材,是iphone。可以说差不多从iphone5这个时代开始,智能手机就在这个领域坐上了铁王座。
这个东西是会跟摄影类平台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你花了几千上万块钱买了一台相机,你一定不会嫌弃花时间注册一个flickr或者500px看和学大佬们如何拍照——虽然注册完你也未必学到了,未必真的上传什么东西,但高昂的价格会带来这种附加行为,这是很正常的。
现在就不一样了,昨天华为发布了P10P,包括步步高的“柔光双摄”,包括传统巨头苹果和前一段因为转行生产WMD产品Note7而陷入低潮的三丧。这些手机都主打着拍照功能,都有着确实很强大的拍照能力——还更便宜、还能直接修图上传,我很难找到一个给普通市民继续买专门的相机的理由。甚至传统的相机巨头徕卡、哈苏纷纷开始涉足手机照相领域,企业为了活下去所做的举措,是没办法骗人的——一如上一个年代因为走慢了数码化道路而死亡的禄来,市场不相信情怀和眼泪,只相信金钱和法律。如果市场也相信情怀,那也不只不过是因为情怀可以赚钱。
实际上你也能发现,相机厂商在以前的“大而全”基础上,开始生产一些有着“特点”的产品——全画幅的小卡片、复古造型无反,不一而足,往往也是这些产品还更容易打动业余摄影爱好者。
我用手机随便就可以拍一张还不错的图,我有ins、朋友圈、微博可以分享,那我为什么一定要仪式性地注册一个摄影类平台的账号、学什么大神的作品呢?
Roland Barthes很早就预言,杀死摄影的方式,就是使他泛滥。
在2015年的文章《快门的狂欢》 里我是这么说的:
然后随着社交媒体、数码相机和工业生产的伟大进步,相机的稀有度降低到了近乎于0的程度。没有艺术可以脱离社会的生产力,这一点上必须承认马克思的论断非常有道理。(桑塔格有一句非常有趣的话:摄影的最出色文字一直都是道德家们写的——马克思主义者或将要成为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在达盖尔的时代,相机是一个根本不可能走入民间的东西,太过于复杂的流程和庞大的设备使他们成为了像现在工业设备一样的东西。所以我们能看到当时的摄影作品最多的关注“某地有什么,某人什么样”这样的命题。之后出现了民用相机,由昂贵逐渐普及(直到80年代的时候,张艺谋还要为了一台海鸥双反卖血,我想这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这时候摄影的主题开始有了“某地应该是什么样、某人应该是什么样、我想说什么样”。然后随着手机的普及,带有相机的手机变成了跟内裤一样贴身的、不可或缺的东西——某种意义上甚至比内裤更贴身,至少有一些人在光着屁股打炮的时候还不忘拿着手机自拍。换句话说,在摄影问题上,我们都是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在社会由威权走向德先生的过程中,艺术也经历着相同的情况。艺术的严肃性在这个过程中被无限地削弱,而达到了另一种极端,也即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意义即使用”。换句话说,SNS时代,翻阅本身就是图片的乐趣和视角所在。这种翻阅并不是单纯的、无营养的翻阅,而是一种潜藏了当代艺术理念的翻阅——通过连续的、翻阅的照片,把我的经历、我与世界的交互、我对这种交互的理解,传递给了翻阅这段照片的人,而且是以一个很容易理解和解读的方式。当你只有一张画的时候,毕加索不得不使用很多晦涩的方式来把他的阅历和见解压缩在一张画布上,而SNS给了我们用很低语境的、通俗的方式阐述这种“观念”的可能。
也即,观看体验上的反仪式化、反正统化、碎片化,本来就是这个时代观看照片的一大特性。
既然如此,你怎么可能期待业余摄影平台这种抽离了这一特性的平台不会随着智能手机配套的观看方式的兴起而陷入低潮呢?
三:外国的摄影平台为什么没有完犊子
这个话题就很有意思了。通篇展开来聊,会显得太长。
言简意赅地说一下,大概就是虽然微博、微信可以依托国内的5亿网民活得很好,但是国内的足够水平支撑起这么多摄影平台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并没有那么多。相反,全球人都可以上ins都可以上500px都可以上flickr,所以他们有着更大的、足够支撑其活下去的用户数量——就像QQ一样。业余摄影爱好者这个群体可能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但是任何东西只要放到70亿人类规模这个量级上,都可以生产出足够支撑几个好平台做下去的用户规模。
5亿网民里有多少真正爱摄影懂摄影愿意上平台,并且没有被各种作死赶走的?每一次国产平台的用户更替,都意味着会有一些用户被赶到国际平台上——你可很难指望这些人再回来,毕竟人家的东西做的不错,也不作死。
想看多一点的论述,两篇文link丢这里,当然都是两三年前的老文章了——现在已经不太爱分析这些东西了。
所以说,不要觉得奇怪。国内的平台会死不奇怪,国外的平台也会死,做得好的产品就会活的久,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四:中国摄影死没死
拜托,小姐姐,拎清楚好伐,没死。
我认可这位端木小姐的一句话:能拍照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我也会烦恼没什么好用的、人多还不用翻墙的图床。
但是这和我拍照有一毛钱关系吗?
我们拍照是为了快乐,为了学习如何表达,还是想出名赚钱?什么叫业余摄影?想出名赚钱的,那叫职业摄影,别混为一谈。
植田正治在《小传记》里是这么说的,大意是恰恰是业余摄影者才能沉下心来拍摄一些严肃摄影的题材——职业摄影师终归需要有饭吃有衣穿,很难去做一些根本不赚钱甚至赔钱赔得一塌糊涂的项目。吕楠在前几年的采访里也说,现在开始学着不拒绝名利——固然这对艺术不是什么好事,但也不是坏事。起码有了名气,你的东西更容易传播。
何况中国这么大,业余摄影爱好者那么多,拍得好的,有想法的,都很多。你不认识他们,那是你的问题,别把锅到处丢。
第一,你只能代表你自己,没事别代表这么大一个国家,你有这个权利,但你没这个资格。随便代表一个国家的摄影,那是中摄协老法师的爱好。
第二,平台捧红的也都是职业摄影师,和我们业余摄影、您口中所谓的“摄影爱好”这个群体关系不大。
第三,要学习,门路有的是,墙都不会翻的摄影师说什么自己爱摄影。youtube,flickr,1X,500px,ins,这么多国际平台。影集、展览、原作,这么多在观看体验上远超线上平台的学习路径。一个平台死了你就学不到东西,那你的学习能力太弱了。
第四,广义上的摄影作为一个媒介会不会死,碰巧前两天我刚讨论过。(见《关于摄影创作起点和终点的一些想法》 )狭义上有没有地方一起玩一起热闹一起装逼,凭什么中国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就不能翻墙出去一起热闹?君不见500px上现在中国人的屠版能力。那么多微信群QQ群微博tag,也都很热闹。何况,既然有市场需求,自然会有人会去开发新的好的产品,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就好了。
第五,中国摄影,即使经历了那十年、那一天和各种不便,依然步履蹒跚但坚定地在前进。这种前进不依靠呼喊死亡或者招魂,依靠的恰恰每一个摄影爱好者切实地创作和思考。死亡的,只会是你对摄影的热情、你对探索世界的热爱、和你的肉体。还没死的东西,就别打着热爱的名号再消费它,还顺便擅自钉上棺材板了。如果有一天没人好好拍照,都像你一样说说话碎碎嘴完事了,中国摄影才真的完犊子了。
想红可以,节操多少还是要的。
智商也是要的。
顺颂春安
朱住持
网友评论
摄影世界就坍塌了吧
『哇~这是一个网易版的Tumblr吧~』
之后貌似开始卖手工艺品,觉得,
『哇~转型做网易版的etsy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
非常假设性地说:
Tumblr和Etsy如果倒闭了(或者说,“死了”),
是不是世界摄影就完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