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岁的妹妹特别爱讲故事,话要是说不清,就用肢体语言。
今天照顾妹妹的阿姨来说:“宝宝学会告状了!”我笑问怎么告的?阿姨让妹妹给我再说一遍。
“昨天,宝宝,哥哥,嗯……”“啪”地打一下打自己的头,“嗯,宝宝,嗯,哥哥……”又揪一下自己头发:“啊——哇——了!”
“噢!”我听明白了,这讲的是昨天晚上的事。
阿姨说:“今天给我讲半天啦。说哥哥揪她头发了,还打她了,把她打哭了。”
“啊,不是的。她是说,昨天她打哥哥了,还揪哥哥头发。哥哥啊——地一声大吼,宝宝就吓哭了。”
妹妹表达不清楚,只表达了哥哥、妹妹、打、哭这几个关键词。完全不知情的阿姨就想当然地猜测:这肯定是大的打小的了。

这种猜测绝非偶然。我把事情完整发了朋友圈,有朋友评论:
“你确定不是哥哥打妹妹?你看见啦?”
是的,我全程亲历。
幸亏我看见了,要不谁来给哥哥洗清这冤屈啊!
家里有两个孩子,父母很容易对大孩子持有一个负面预设:
不要欺负弟弟/妹妹,不许抢他的东西,不能对她动手……
如果老大是男孩,那简直就是专业背锅王。
两个孩子单独在房间,只要老二一哭,或者尖叫,隔壁的父母就会高声问哥哥:“怎么回事?你又怎么他了?”
两个孩子挤在一起闹得不可开交,父母会对哥哥说:“别挤他,离远点!”
似乎哥哥的天然特质就是恶霸,只要做点什么,必然是对老二不好的事。
姐姐的特质,是妒女。没那么暴力,却也好不到哪去。
这种对老大的负面预设,其实从老二未出生,甚至从父母刚萌动生个二胎的念头时,就开始了:
“有了老二,老大会不会因为被冷落而欺负TA啊?
老二出生了,遛娃时被问最多的是:
“你家哥哥,欺负不欺负妹妹啊?”
很多公号文的标题也可见一斑:
孕期如何做准备,让老大接受老二
——暗指父母不做点什么,老大天生就不接受老二。
姐姐欺负妹妹,妈妈这样做
——姐姐做了什么,就被贴了个“欺负”的标签?
二胎爸妈三句话,让老大超级有爱心
——到底是谁没有爱心地去认定:一个孩子缺乏爱心?
两个孩子如果起争执,会有各种原因,每人都占50%的可能性。
为何想当然地认为大孩子一定是全权责任人?难道就因为他身强力壮吗?
身强力壮会思考,比老二占绝对优势,这些自身资源,的确可以用来欺负老二。
但孩子能把智慧与力量用在欺负小孩上,就一样能用在保护和帮助弟妹上。
这种负面预设正是一个强大的推力,推着孩子真的倚靠自己身强力壮,去做负面的事:欺负弱小。

负面预设,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孩子心智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尚不确定。他如何看待自己,“我”这个人会如何行为处事,很大程度上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
如果父母相信“大的就是会欺负小的”,并频繁用戒备,管束,指责,要求……来传递这个信念,他就从这种认定中得知:自己是一个会欺负弟妹的孩子。
他会忠诚地来用行为,证实父母的信念:你们是对的。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因为长期被这样认定,他根本没有原因去对弟妹友善。反正我就是这样的人,在父母眼里,我不会改变。所以根本不值得努力去那样做。
艾尔菲科恩博士在《无条件养育》一书中,给出一个建议:
在符合事实的情况下,以最好的可能性去揣测孩子行为的动机。
这个建议,将帮助孩子产生意愿,去将自身资源用在那些利他的事情上,成长为一个拥有道德的人。
老大是不是,会不会,有没有欺负老二?
对于这种不知道事实真相尚未发生的事,我们的判断倾向应是:证据不足情况下假定孩子无罪。
如果我们不在现场,更理智的做法,肯定是先去了解事实,这是成年人都懂的道理。
科恩博士还特地提出一个更重要的事实:
即便孩子是真的想要,或已经对弟妹实施惩罚或抢占资源,我们依然可以最好的可能性去看待他:他最终不会舍得打妹妹,就算打了,也只是因为当时太生气,太失望,或实在被弟妹行为影响得无法容忍了。并不是带着恶意专门要找机会折磨他们。
相信他们是充满了爱的,是可以与他人感同身受的,并不是自私自利,专为他人制造不愉快的。
这样做,就创造了另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它是良性的,帮孩子用更积极友善带着爱的观点,来看待自己。
孩子接收到父母这样的信念,他同样会出于对父母的信任,试图做到不辜负父母对他的正面印象。

孩子是人,他们所有行为都是有深层的内在原因。
一个孩子如果在爱中长大,他见到幼小的动物和婴儿,会本能产生怜惜与爱意。是小小的自己被成年人爱着的感受记忆。
如果吼叫或打骂比自己小的孩子,一定是出于当时但境况下,对他们的不满。
我们要像以前他还是个独生子女的时候一样,继续去理解和允许这个大孩子也会有情绪,不因为小的到来而收回对他们的包容。
因为弟妹,大孩子本已被分走了重要的东西:父母陪伴的时间与关注。如果再没有人看到自己的处境,从未得到过同情,不公的感受不被理解,反倒要受到超乎能力的要求,想当然的恶意揣测,不由分说的指责……
孩子内心的爱,会慢慢冷掉,真正地去怨恨:怨弟妹,恨父母,并终其一生想要讨回公道:重新被爱。

得到什么,才能给出什么。
哥哥姐姐如何对待弟弟妹妹,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他们自己。
即使我们陪伴的时间少了,但一样可以通过质量,来确保做了哥哥姐姐的大孩子们感受到自己被肯定,被信任,被看待成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他的力量与智慧,将在爱的加持里,全部用来证明:
我,是个多么愿意去爱的人,弟弟妹妹,因为有我这样的哥哥姐姐而得以幸福快乐,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