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拆掉思维里的墙》

作者: 艺嘉27 | 来源:发表于2019-10-12 17:12 被阅读0次

    本书是一本关于提升心智的书。

    What

    "思维里的墙”指的是一些低下的、错误的心智模式造成的扭曲认知。心智模式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如果将我们的大脑比作一台电脑,那么心智模式就是电脑运行的系统软件。

    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三脚架,有自我、家庭与团体、职业三方面组成。在这个三脚架里,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阻碍自身发展的围困之墙,比如:安全感的奴隶、对很多东西提不起兴趣、被成功学和职业艺术照忽悠、被受害者心态伤害、拖延症、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当自己的意愿和家人相悖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选择和处理……

    Why

    为什么要拆掉这些墙?因为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这些扭曲的认知让我们失去了本该拥有的精彩人生。而且根据心智模式的运行原理,拆墙也具有可行性。因为这些思维之墙都是你的主观结论,并不是真正的客观事实,所以可以通过升级心智模式拆掉这些墙。

    How

    那怎么拆掉这些思维之墙呢?

    对于因缺乏安全感而筑起的保护之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拆除。
    1. 特雷莎修女说“上帝不是要你成功,他只是让你尝试。”所以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小范围内,尝试冒险,这样可以收获信心和经验。

    2. 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要害一个人,让一个人恐惧,没有自信,就给他提供一个无需努力就可以获得的安全感。所以请尝试远离那些很容易让你获得安全感的事情,比如过于关心你的父母、一张可以任意刷的银行卡、一个不会犯错的任务、一个养老般的工作。

    3. 面对恐惧,分析自己恐惧的原因。

    恐惧有三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
    • 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
    •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你不知道“如果失败了,别人嘲笑我,我该怎么办?”

    对于恐惧的事情,你可以把它写在纸上,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想想自己能接受的最坏的结果。问自己两个触底反弹的问题:

    • 如果我失败了,代替我的那个人,他会怎么办呢?
    • 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不这样去做呢?

    对于阻碍尝试和投入的“无趣”之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拆除。

    无趣之人往往是无胆之人。你不感兴趣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恐惧,害怕自己的投入不能带来让自己满意的结果。所以跟上面提到的安全感里面的对付恐惧的方法一样,你要敢于直面自己真正的恐惧。要从固定型心态变成成长型心态,敢于尝试。不要担心自己的投入能不能带来好处,投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专注于自己当下所做的事儿,感受其中的乐趣。


    对于心智模式固化导致的狭隘之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拆除。

    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我们都是用一个固定的程序来处理进入大脑里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记忆构建出一个自己假设的世界模型,再对这个“假设世界”做出反应。就是说我们给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模型,然后根据这个创造出来的世界生活,这就是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由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的。有一些你认为不可能的事,但是为什么却在别人身上奇迹的发生了?所以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没有对错,只有是否有效之分,但是每一种心智模式都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的思维模式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提高。

    心智模式的来源有三种:

    • 通过自己的感官体验从外界直接获得。

    • 通过社会和文化教育,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世界的间接体验。所以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式。另外有类似经历的人有类似的心智模式。

    • 依靠推理和归纳形成结论。

    所以我们过去的体验、经历、受到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心智模式,而心智模式又会改变我们的未来。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我们,但是我们却能改变对于我们过去的看法。这是心智模式最厉害的地方。

    打破固有的心智模式要经历四个阶段:
    • 混沌:你常年生活在固有的心智模式中,就好像鱼生活在水中,混混沌沌,不知不觉。

    • 察觉:当你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世界和别人看到的世界有差异时,体会到这个差距,开始对你自己的世界有所察觉,这时你进入了后知后觉的阶段。

    • 醒觉:以后这样的经历越来越多,遇到事情,你越来越快的意识到自己的世界和别人世界的差距,然后能够马上做出反应。这叫做当知当觉的醒觉。

    • 超越:最后你终于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放弃之前固有的思维模式,挑选更好的模式来应对,也就是说你已经超越了自己固有的心智模式,这时候你就是先知先觉了。


    对于成功学和职业艺术照的虚幻之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拆掉。

    要警惕那些成功学的故事。做成一件事情绝不仅仅是通过坚持就能够达成的。因为成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除了努力,还跟你的天赋、目标、机遇、资源、平台等等有关。

    成功的真正本意是离目标“越走越近”,而不是社会通常定义的有钱、超过别人或者最终达成一件事情,这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成功。真正的人生目标也是那些你不会随着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了目标。

    如果你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你就会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之中,生活在得到前恐惧,得到后空虚中。所以只有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你才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而是生命的速度。只要你继续前行,你就在成功,因为成功不是前方,而是当下,成功就是离目标越走越近。

    看到别人那些光鲜亮丽的职业,比如金融、投资,很多人都很羡慕,于是想自己是否可以放弃目前的职业,挤进那些行业。可是往往进入这个行业后才发现,“原来我以前知道的版本是艺术照啊!”

    所以在换职业之前一定要对这个职业背后的隐藏面做详细的调查。可以通过与一些在职专业人士的交流了解这个职业的内幕;可以参加一些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培训,因为那里有一些和你有相同目标的人,通过他们可以了解一下相关的信息;可以通过进入一些专业的职业论坛,了解这个职业相关的重要信息;或者通过招聘网站或公司网站搜索一下这些职位的描述,就可以大概知道这些职位需要什么能力了,然后和自己比对看看差距在哪里。

    虽然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也不能完全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放弃规划。所以要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做职业规划的时候记得:道不易、法简易、术常易。
    • 道:就是你的价值观、天赋、心智模式。这个是不变的。
    • 法:就是做事情的方法,态度,习惯,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可以适当变一下。
    • 术:就是具体的实践操作的方法。你可以改变职业和职位,但是从事的事情都要跟你的“道”相符。
    一个好的职业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有一个20年的梦想,特点是很大、很抽象。
    • 有一个10年的理想,主要是培养和发展你的核心竞争力。
    • 有5年内的目标,可以细分为3年的职业规划,了解清楚自己和这个职位的差距,以执行为主,努力缩小差距,同时给自己Plan B.
    • 把这个规划保留下来,每个月看一看,让自己保持进度。
    • 每隔半年停下来回顾你的计划。
    • 时刻关注新的机会和趋势。

    对于让你远离幸福感的受害者模式之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拆除。
    先思考一个问题:你的心智模式是受害模式还是掌控者模式?

    所谓的“受害者模式”并不是他们真的受到了迫害,而是他们呈现出的状态是一种受害者的模样,他们认为自己身上的不幸都是别人导致的,都是外界的原因,自己没有问题。而掌控者的心态与受害者心态恰恰相反。

    • 受害者心态的幻觉和好处是:发泄的快感、被同情,觉得自己其实都是正确的;最大的损失是:觉得失落,绝望,无奈,无助,无力感。
    • 掌控者心态最大的收获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切,有动力去再尝试;最大的损失是:很有压力,有面子问题。

    受害者生活在让自己舒服的自怜状态,却失去了掌握生活的机会和可能性。掌控者虽然需要面临一些压力和面子问题,但是却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受害者模式和掌控者模式,这两种心智模式无法兼容,你只能二选一。当你的大脑安装了受害者模式时,你就只能看到那些让你觉得无力掌控的受害的事情,你也倾向于活得更加受害。如果你的大脑安装了掌控者模式,你就能看到掌控者应该看到的东西,但是也必须面对掌控者所需要的压力。

    所以你是愿意坚强地掌控还是愿意自怜地受害呢?
    打破受害的模式要经历四个阶段:
    • 后知后觉:首先要察觉到自己的受害者情景。想想自己什么时候最没有掌控感,最没有力量?那这就是你的受害者情景。进而找到这个受害者情景背后的原因。然后说服自己,过去的已经过去,我可以现在就掌控我的生活!

    • 当知当觉:下次遇到类似的情景,当你心里面产生了自怜情绪之后,就要提醒自己“内心的受害者又来了!”不用着急着摆脱,先理解和认清问题,这就是醒觉,此时就进入了当知当觉的阶段。

    • 先知先觉:然后调整心态,尝试不同的办法来处理。 这时你就超越了先前的思维模式,这就进入了先知先觉的阶段。

    • 不知不觉:慢慢地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掌控感,拆掉了受害者模式之墙。

    其实这四个步骤也可以用于拆掉其它的思维之墙。


    对于活在父母剧本里的规划之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拆掉。

    很多父母喜欢规划孩子的人生,无论孩子做什么他们都要干涉,久而久之导致了孩子遇事没有主见,听任父母的一切安排,甘愿当一个受害者。

    但是牺牲自己的意愿成全父母,常常是双输的局面,所以和父母的相处要以自己的理想为最终导向。因为在人生的董事会上你才是最大的股东。只有你尊重自己的意愿,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会真正的幸福起来,而这其实也是父母要规划你人生的初衷。如果你真的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幸福,父母也会真正的快乐的。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套系统。
    • 社会系统负责满足外界的要求,按照社会要求的游戏规则工作,换回生活的需要;
    • 而自我系统(也叫幸福系统)负责满足内心的需求,按照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工作,把这些东西转化为我们心灵需要的价值,让我们快乐,获取幸福感。

    社会系统总是去做更有用的事情,而自我系统总是去做更有趣的事情。

    社会系统就好像我们的手,负责从外界摄取食物送入体内;而自我系统就好像是我们的胃,负责把食物转化为营养传送到四肢,让我们的身体健康,手脚更有力量。如果你的身体营养不良,也许是因为你吃的不够好,但大部分时候都是因为你的胃出了问题,你缺乏把食物转化为营养的能力。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出现了问题,不幸福也许并不是因为你赚得不够多,名气不够大,而恰恰是因为你缺乏一种把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

    很多成功人士由于花太多时间关注社会系统,不懂得从成功和财富中汲取生命的营养,下意识地占有更多的物质,他们的生命就像一座华丽的城堡,但是城堡的内部却是毛坯房。你说他是贫穷还是富裕呢?他是幸福还是痛苦呢?

    • 幸福系统的作用是告诉你这件事对你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用钱换回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它的特点是享受当下,当你还在憧憬,还没有得到的时候,你就进入幸福的状态了。就像小时候你期待新年来临的样子。

    • 社会系统的作用是告诉你这件事情对于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别人怎么看,我们有没有比其他人做的好?它的运作方式是与他人比较,然后超越别人,才能获得短暂的满足。就像小时候的考试,不管你是否努力,考的比别人分数高才是硬道理。

    过分关注外界的事情,我们的社会系统就会越界掌管我们的幸福,慢慢的我们把自己(自我系统)弄丢了,最后长成为了别人要求的样子,而我们内心的幸福感却在渐渐的流失。

    社会系统的你其实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其实是比别人成功;而自我系统的你其实也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是成功的过程和渴望。所以对于幸福来说,真正的成功是过程,是离目标“越来越近”。

    所以请问问自己,“我到底希望成为什么样子?这个世界因为我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可以从生命的三脚架即自我、家庭和团队、职业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只有你心里有了笃定的方向,别人才会真的放心把掌控权交还给你。


    对于拖延等死模式之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拆除。

    一个人等待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进而他会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这就是等死模式。如果你总是想着要等到自己准备到最好的状态,就会让你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真正的痛苦不是来源于拖延本身,而是来源于因拖延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源于因最后时刻完成的项目质量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源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电影《飞屋环游记》中的老夫妇很小的时候就想去一个叫梦幻瀑布的地方。可是因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他们觉得一直没有准备好,始终没有出发。后来老太太过世了,老头一个人呆呆坐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当拆迁队威胁要撤掉他的老房子的时候,老头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他要替妻子实现梦想,他在房子上面绑了成千上万个气球,在一个普通的早上,大喊一声,他的房子呼的飞起来了,飞往梦幻瀑布!在他这一辈子身体最糟糕、最贫穷的时候,他却开始走向自己的梦想之旅,当房子腾空而起,他才发现原来无需等待存钱,自己早就可以上路。

    如果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1/3,所以不要怕,从现在就开始吧!

    停下来思考一下吧,不要再被思维之墙挡住视线,困在那些狭小的胡同无法动弹,用这些方法打破生命的围困之墙,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拆掉思维里的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gk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