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最开始的求职谈起,直到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希望能提供给初入行者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由于个人行业和经验所限,本文中所谈的主要是外企,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也许会相差很大。
一共分5个部分:
一、对求职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对于无经验者来说,如何求职进入心仪的行业;
二、初入职场:给新人应该注意些什么;
三、竞争力:已经熟悉了环境并且有了一些积累,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四:我是不是应该跳槽:如何选择跳槽的正确时机和方式获得进一步发展;
五:路在何方:到一定阶段后,面临多种选择,哪一条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一、对求职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求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面试的时间很短,在这有限的时间内,面试官能看到你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在半个小时的面试中,所表现的,是你二十多年的积累,这并不是靠装扮简历或者熟背面试大全就能伪装出来的。
有效的求职,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名牌的学校,好的专业,大学期间的活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职业相关的培训……这些会直接影响到日后的求职。走好自己每一步路,就无需为求职而烦恼,因为已经为此准备了二十多年。
如果不在这些上面下功夫,只是想如何装扮自己的简历以求得面试机会,又希望靠面试大全之类的宝典混过面试官的眼睛,不能说完全没有成功的机会,但这显然不是最佳的求职方法。
求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有本行业的工作经验,想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跳槽。这种情况相对容易,凭借以往的工作经历,不难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另一种情况相对困难,也就是本文重点谈的无经验者如何求职。
硬件条件:
1、学历:本科学历是门槛,如果没有,不能说求职没希望,但肯定会困难一些。硕士或者博士也越来越多。起步阶段本科和硕士、博士没太大差别,入行3-5年之后,本科学历的发展会受到一些限制。
2、专业背景:包括你毕业的学校和专业,以及之前非临床研究方面的工作经验。依据毕业学校来挑人并不公平,因为名牌学校里也有差学生,普通学校里也有优秀学生。然而现在中国的情况是每年有大量的学生毕业,用人单位不可能每个学生都仔细看,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最优秀的人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第一流的学校找。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最好的学校里,好学生的比例高,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所以即使觉得不公平,目前的现状就是如此,企业总是用对他们来说最经济的方法来寻找人才。
非相关的工作经验分很多,如果你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是知名企业工作过,哪怕之前的工作经验是没有太大关系,也更容易获得面试机会。
可能会有人都会觉得这样门户观念太重,会埋没真正的人才;但是企业很少会为了一两个人才而花费更多的时间,效率很重要。另一方面,如果你觉得你是真正的人才,为什么不进好的学校,好的专业,好的单位?真正的人才所包含的能力,就包括了如何在逆境中脱颖而出的能力。
如果没有以上这些,也不用失望,机会还是很多,但是可能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名校效应只存在于毕业的前3年,后面就看自己的努力了。
3、英语:经常看到有人说在中国工作,为什么要英语?有些行业的体系就是西方国家建立的,依据的也是人家的标准。如果你要求的仅仅是做中国的项目,而且打算干一辈子,那么无话可说;如果你要求的是职业发展,那么英文是非常重要,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由于中国教育方式的问题,大多数中国学生笔试还行,口语很差,这有时会是一个限制,无法胜任更高层次的工作。英文无法靠别人,只能靠自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
4、内部推荐:这是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内部推荐,你至少可以获得面试机会,这比投了很多简历,连面试都没有的要好很多。如何得到内部推荐?那就看你的沟通交流能力了。
如果你满足以上4条硬件条件,那么即使你完全没有临床试验领域的经验,也不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完全是硬碰硬的条件,只能来自你平时的积累,不是面试前匆忙准备能准备的出来的。
如果你不具备上述的硬件条件,那么只能在软件条件上下功夫了。
软件条件:
1、诚实正直:这一条是很多外企的首要标准,如果不具备这一条,其他方面再出色也没有用。简历作假、伪造工作经验、隐瞒某些事实,或者在一些关键点上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些一旦被发现,直接淘汰出局。
2、沟通能力强:这是某些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面试官会着重考查的地方。你必须在面试的极短的时间内表现出这一点,并让面试官信服。如果你能获得内部推荐,就是一个例子可以证明你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交流能力。
3、责任心:任何职业都要求这一点。
软件条件很难有客观标准去评判,也许每个人都会说自己很有责任心,很诚实,也能和别人沟通;然而如何在面试有限的时间内,让面试官认同自己确实具备这些能力,就要看个人的发挥了。同样,软件条件也无法匆忙准备,同样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不过相对硬件条件来说,充分的准备还是可以弥补一些不足。
二、初入职场
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如何适应环境并且生存下来?这期间谈发展还太早,生存是首要问题,同时开始最初的积累。
近年来,各个人员已趋于饱和,加上整体大环境不尽如人意,也导致了岗位减少。看到若干次讨论职场新人是先进哪一类企业好,这其实是一个没有结果的讨论。经过多年的教育后,很多人都习惯于标准化的答案;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没有对错之分的,能做区分的,仅仅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很少人可以自由的选择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硕士、博士越来越多,博士后、海归们也不再稀罕,各种初级人才供大于求。因此如果是一家正规的公司,做的是严谨的项目,提供完善的培训,就可以考虑接受offer,无需计较到底是哪种企业。
每种企业都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如何选择取决于和自己目标的匹配程度。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一样,或者说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想要的都不一样,如何取舍,就看自己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了。对于职场新人,有2个建议,一是积极主动,勤学多问,二是多仔细观察,在没弄清楚情况前少发言。公司不是培训机构,没有人有义务一定要教会你。主动去学的收获和被动跟着听培训是完全不同的。有前辈曾经建议新人做到两点就能发展的不错:穿得好一点,英文好一点。不要觉得好笑,其实这两点在某些行业确实有蛮大的影响。
三、核心竞争力
工作了3-4年后,已经适应环境,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这个时候,需要开始考虑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否则就会面临被新人替代的危险。这也是职场分化的最初阶段,分化的结果,直接影响以后的职业发展。如果长期做没有技术含量、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几年之后就会丧失竞争力,因为你的工作一个新人培养一段时间就能做,人家精力更充沛,开价更低,老板为什么要雇用你呢?
工作的前3年,可以说是认清形势、积累经验;3-4年以后,就必须开始考虑自己的竞争力所在。一个优秀的人才也许很难找,但是一个初级很容易找,也很容易被替代。外企的培训制度非常完善,在成熟的流水线上,初级人才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如果工作超过3年,还只是满足于完成领导的指示却没有半点自己的经验和总结,那么被淘汰和替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如果连这一点危机都还没有感觉到,每天还觉得日子过得挺不错,只能说自求多福了。
核心竞争力,就是高级人才区别于初级人才的地方,也是流水线上无法批量生产的东西。说得具体一些,就是驾驭项目和人员的能力;说得笼统一些,就是极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对风险的预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调能力。这些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后天培养的,但是无论哪一条,都不是简单通过培训就能获得的,这也就是SCRA值钱的地方,只能通过经验的积累而养成,而无法通过培训速成。也许有人会不服气,说我很能干活呀。问题是,能干活的人大把大把的,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却屈指可数,供求关系在人才市场上依旧适用的。
职场进一步发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做技术,一个是做管理。某种意义上来说,做技术或者做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技术不强,也很难有介入管理的机会,当然这并不绝对。
一个对职业有比较清晰认识的人,入行3-4年左右就会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寻找机会积累自己的竞争力。机会属于少数人,属于有准备的人。如果每天都在混混碌碌中度过,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只是单纯的重复劳动,那就比较可怕,机会来了也抓不住。如果打算继续发展,需要头脑清楚,目标明确,寻找和等待机会来积累自己的竞争力。当自己有了足够的能力,就不会再处于被别人挑选的地位,而是可以主动挑选更加利于自己发展的位置。
项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人发展,包括英文水平、看待问题的眼界和思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这些会影响人才市场上的身价和发展机会。当然,无论做什么项目,只要自己肯钻研,都可以学到东西,哪怕再垃圾的项目都可以。问题是,从项目中能学到多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两个起点一样的医学毕业生,一个去了国内最顶尖的三甲医院最好的科室,另一个去了乡村卫生院,5年之后,他们两个的技术水平和眼界思路会有比较大的差别。当然你可以说在乡村卫生院只要自己肯努力钻研,一样可以学到东西。这是没错,可是对个人发展造成的影响,并不是这样计算的;你也可以说在乡村卫生院能更好的为最需要医学的人群服务,可是这里不是在谈奉献,而是在谈职业生涯。职业发展是一个很实际的东西,评判它的唯一标准就是你在人才市场上的身价,这是一个客观指标,跟你多么努力工作,多么热爱自己职业以及做了多少无私奉献无关。
某些大型项目虽然很完善,但是太过庞大,个人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小,基本上左右不了什么,只能跟着流程走。当一切流程都熟悉后,再做类似项目就是浪费时间,因为很难学到更多的新东西。这种时候,如果转做一些小型项目,从中学到的也许会更多。因此,没有纯粹的好项目和差项目,只是看项目与自己每个发展阶段的匹配度。
机会是自己创造的。很多现象看似偶然,其实只是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成功不是偶然,失败不是命运。不要觉得别人成功了是他运气好,而是你没有看到他为此做了多少努力,付出了多少劳动,等待了多久的机会而已;也不要觉得失败了是因为自己运气差,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你没有付出那么多。很多看上去只是一次偶然的选择,事实上包含了很多的努力,仅仅是你不知道罢了。
四、我是不是应该跳槽?
对于新人,尤其是对前途还是一片迷茫找不准自己方向的新人,在年轻的时候多跳几次未必是坏事。因为年轻,折腾得起,而且有资本去折腾,即使有问题发现不对了,掉头重新来过也还是可能。好处在于多经历一些公司,多经历一些事情,倾听自己的内心,找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路。如果年轻的时候从没跳过槽,未必是件好事。当你真正遇到一个非常合适自己的公司时,未必能认得出它。公司再好,你也会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留下,很可能为了一个月多几千块钱就离开它。等到发现错了,再想回去未必有机会了。反之,当经历过几家公司,已经了解到什么样的公司是自己想要的,你将不会再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机会。
当能进入一个正规系统的公司,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建议至少待满3-4年以上才考虑跳槽。外企的构架和系统都比较复杂,3年不过熟悉了流程,4年可能才能有所发展。在此之前跳槽,非常不合算,考虑到跳过来之前至少花了几个月找工作的时间,准备面试和面试的时间,熟悉新公司的时间;当你要离开时,又花了差不多相同的时间,两次跳槽估计要6-12个月,而这段时间你都是无心工作和学习的。如果在这家公司只待2年,那只有1年的时间是有效的。白白浪费的那6-12个月,如果用来沉淀下去认真学习和钻研,收获是不言而喻的。而任何一家大型跨国公司,都有足够的内涵可以让你学习至少5年以上。
理想状态是,每隔5-7年跳一次,每次跳能上一个新的平台。少量并且是精心挑选过的跳槽,有时候是有帮助的,可以帮助你一下子突破某个瓶颈,或者直接上到一个新台阶,让你有柳暗花明的感觉。但这样理想的事情很难真正发生,哪怕再能干,再有本事,终究人算不如天算,总会出现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情况。跳槽可以开拓视野,让自己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接受世界多样性的观点。可以说每家公司,都有让人出乎意料的事情,有不可思议的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不断的被修正。不断学习新东西,提升思维方式,自己不至于偏颇固执僵化,心胸会更开阔一些,因为知道自己接触的不过是沧海一栗,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跳槽的风险不言而喻。无论准备工作做得多么充分,无论自认为考虑的如何周全,跳槽的风险依然是不可控的。只要有朋友跳槽,大家都会习惯的劝说"一定要考虑清楚","一定要慎重"。其实每个人跳槽必然都是深思熟虑的,哪怕外表看上去像是一时冲动而跳槽。即使如此,不到自己坐上那个位子的那一刻,个中的酸甜苦辣还是不足为外人道。别人觉得不错的推荐,未必适合自己;别人觉得不好的,也许自己做做还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跳槽的风险,只能自己承担。
到新公司能否适应,取决于line manager;能做多久,则取决于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多年以前一直忽视价值观的因素,然而后来越来越觉得对于自己做出的每个选择和决定,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价值观。如果公司与自己价值观不符,那么即使看在钱的份上勉强做下去,也迟早会离开;只有公司和自己的价值观一致时,才可能在公司长久待下去。薪水和职位在起初跳槽时很重要;但到一定程度,价值观将替代它们成为决定去留的决定性因素。
很多励志书都劝说大家不要为钱而跳槽,不过就算是再不在乎钱的人,跳槽时也必定会仔细考虑薪资,这是判断下家的一个依据。对方说得再好听,但不愿意支付合理的涨幅,甚至用各种理由压低薪水,那就要真的好好权衡了。某种意义上而言,薪资是对方诚意的表现。 另一个原因是,跳槽过程中太多风险和不可知的因素,而薪水是你风险可控的一项。
当朋友抱怨现公司的很多问题,提出要跳槽时,我是不完全赞同的。就我若干次跳槽经验而言,跳槽一定要在自己巅峰状态跳,这时候人的神情和气场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最清楚,也最容易跳到理想的位置。当自己处于低谷时,往往因为急于离开现公司,明知有风险也跳,一方面很难把自己卖出好价钱,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次跳槽埋下隐患。如果当前事事不顺,感觉周围就是无望的黑洞,巴不得立刻有机会能马上离开现在的公司,这时候最好休息一段时间,度个假,把状态调整过来之后再考虑跳槽的问题。
每次跳槽就像一扇新的大门打开,展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接触不同的人群,结识新的朋友,体验全然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一次次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尝试未知的道路。在一路走来的过程中,越来越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积累自信去面对未知的世界。
勇敢的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五、路在何方
最近7年多以来,各个行业内外的局势变化出乎意料的迅速;而个人发展,往往跟整个行业发展息息相关。值得庆幸的是,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趋势下,中国还在增长,这一点吸引了不少公司继续往中国增加投入。只是 一旦中国经济停止增长,考虑到不完善的法规和大环境,高昂的隐性成本,还有多少公司愿意在中国持续投入?
以前我们能看的仅仅是打工的机会,区别是,在国企打工还是外企打工。现在整个局面已经大不相同。除了打工以外,自由职业者已经开始出现,创业掀起了一股热潮,加入startup的公司将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投资理财也未必不能实现财务自由……
各种中小公司的成功上市,新三板的挂牌,让大家看到了成功的曙光。那么创业是不是首选?我始终觉得,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没有之一;只是创业比较挑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合适,需要具备内部条件和/或外部条件,不满足条件的大多数人还是老老实实的打工比较好。
内部条件是强烈的创业欲望,内心中觉得有一件事一定要去做,非做不可,并且坚信这是正确的事情。外部条件是机遇和资源。相当大的一部分创业者是各种机缘巧合,正好手上有合适的资源,正好遇到一个不错的机会,或者正好自己有一些想法,又遇到了合适的人,于是水到渠成,走上创业之路。
内部和外部条件只要具备一条,就可以开始创业;两者都具备的,成功率会高很多;但如果一条都不满足,如果只是为了创业而创业,或者是为了赚钱而创业,这条路走不长。
我们处在一个太多变革和转机的时代,机会不是没有,而是太多;将来的路究竟该如何选择?也许这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