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在成都念书,那时候的成都没有地铁,没有万达影院,最醒目的标志是天府广场,以及紧邻的四川科技馆前毛主席挥手的雕像,旁边的钟楼,每到整点就开始报时。
那时候的最大的爱好就是周末约了宿舍的人一起去吃街边小巷里的串串,随便一家小苍蝇馆子,里面都是人满为患,屋内坐不下,就在街边搭个简易小桌子,中间放上底锅,煮的沸腾,眼见辣椒,花椒在红红的汤里翻滚起伏,四周人声鼎沸,老板忙碌又殷勤的过来招呼,几个干碟子,几个油碟,迅速摆好,几个人去菜架上拿自己爱吃的菜,少顷老板就端来点好的红锅或者鸳鸯锅,先倒入一份豆芽,熬在锅里,随后倒入一些需要先煮的菜,鸭掌、海带、冰冻耗儿鱼啥的。剩下的就是随吃随烫了。记忆中最喜欢的是那家店的新鲜土豆串串,一个竹签串起五六个大小差不多的小土豆,老板事前已经煮过,放进锅里烫一烫,就可以拿起来吃了,蘸点干海椒面,一口咬下去,滚烫、软、面,带着辣和香,人生都满足了。
这一顿串串吃完,个个肚子撑的圆滚滚,一路走路回学校,顺便在路边在买几瓶老酸奶喝下去,做为这次聚餐的完美收官,那份惬意与满足至今难忘。
还有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就是周末相约骑自行车去游玩,百花潭公园,青羊宫,武侯祠,都不远,骑车均可达。三五好友,说说笑笑,一路铃声清脆,到了公园里,春天看花,秋天看树叶,出太阳则集体到公园晒太阳,尽情享受成都冬日里难得一见的暖阳。那时候的日子真美好啊。就如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所写:“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在那个年代,我们肆意想象自己的未来,有那么多愿望,有那么多憧憬,有那么多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奢想。
成都的冬日是雾沉沉的,就算是早上八点钟,也如傍晚一样,能见度极低。整个城市就像是被一张极大的云盖住一般,怎么都看不见湛蓝的天。四川盆地北有秦岭的崇山峻岭;南有云贵高原;西有横断山脉;东有巫山等,这些高山高原挡住了寒潮的入侵,同时也保留了潮湿多雾的气候特点。导致成都的女孩子几乎个个皮肤润泽细腻,就算大快朵颐,吃麻吃辣,也丝毫不影响皮肤的水润。走在街上,假如遇到迎面走来的一两个女孩,十有八九肤白貌美,个子娇小。说着一口成都话,嗲声嗲气,娇气中带着一点霸道。和北方女孩子的豪迈俨然不同,和江南女子的婉约也略有不同。
后来因为各种事由,每年都要去成都,每一次去的感受都不同,这个城市变的越来越现代化,那些我曾经走过的小巷子,如今几乎都已经消失了,曾经很有名的一些街道,比如做缝纫的陕西街,做小商品批发的染房街,随着城市化进程,也渐渐改变了模样。
成都,既是我心中的成都模样,也不再是我心中原来的成都模样。少了让人回忆的坐标,多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城市模样。可能改变的不是城市,而是人的感性记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