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一

作者: 承渡5000 | 来源:发表于2018-06-19 09:25 被阅读2次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有学者曾说过:欧洲人的到来,中华帝国领土的扩大与中国人口增加一倍,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便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方向。外部的入侵和中国社会内部自我修复的需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另一个时代过渡。

虽然太平军的失败给长江流域带来了久违的和平,但另一武装集团抢军的力量却在逐渐壮大,它使华北本身面临巨大的威胁。它就是捻军。

捻军趁太平军动乱时开始由原来分散的组织发展为联合作战。清政府对其所投下的镇压力量之大不亚于对太平军的征剿。捻军在安徽省西北角的一块农村根据地—雄河集站稳了脚跟后,频繁袭击了邻近各省,从面大规模地触发了各地的叛乱,令清廷很是头疼。捻军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有危及北京之势。

朝廷继续派出曾国藩剿灭捻军。各地动荡的局势,使儒家文化建立起来的帝国制度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从农民军手中收复的城镇,民心需要安抚,民政需要恢复,这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同样是一场考验。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地方武装逐渐建立起来,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清廷收敛起一贯的傲慢气焰,大兴科举,增加考试录取名额以笼络人才,防止类似“太平天国”的出现,笼络更多人才维护清廷统治。同时,兴办洋务,在外交方面,与外国列强谋求合作。

就这样,洋务运动开始了。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总督和巡抚,他们掌握地方实权。总督在清代是最高地方长官。

曾国藩在危难之时,维护了清朝统治,维护了旧文化。他虽然并未亲身参与同英法联军的战争,但西方人的势力深入长江,在长江一带作战的曾国藩深知,旧文化并不能救中国。曾国藩注重水师,认为水上优势也能决定陆上优势,西方的军器和练兵之法在我们之上,所以他提倡自强,要购买西洋轮船枪炮,以夷器制夷。

通过洋务运动,清朝的军队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军队五百年才完成的由冷兵器向火药兵器的过渡。洋务运动的作用相当大。1864年平定“太平天国”,收复南京的时候,湘军还放箭。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已经开枪。洋务运动还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建立后,成立了海军衙门。

曾国藩在任两江总督期间,保举李鸿章到上海操练淮军。李鸿章提出专设海防的想法。1875年之后,朝廷任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立北洋水师。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洋务运动还创办了新式学校培养人才。在1872年到1875年间,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去美国留学,可惜这些人学成归来的人非常少。但就是这些少数归来的人,把先进的观念带了回来。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华大地稍许有了些太平日子。

但是这种太平是短暂的,因为列强已经不满足之前的既得利益了,他们要瓜分世界,要资本输出,所以又爆发了战争。中国近代史上这几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分三波。两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波,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是第二波,日本侵华是第三波。中间都是三十多年,给中国喘息的机会,中国发展就是利用这三十多年。

中间为什么给你三十多年喘息的机会?帝国主义为的是巩固在华的既得利益。

我做不到尽善尽美,接受您宝贵意见后或许可以!!!

相关文章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一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有学者曾说过:欧洲人的到来,中华帝国领土的扩大与中国人口增加一倍,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便...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七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大清国不屑于同那些被认为是小马仔的西方国家有任何的经济瓜葛。西方资本主义势头越来越猛,清王...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九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列强看穿了纸老虎的清王朝。 而在中国广东,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广东人...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洪秀全起事称天王之后,逐渐把大事都交于东王杨秀清,慢慢地杨秀清便专权起来。 没过多久,内讧...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二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紧争夺市场,中国成为...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终章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16000人的联军,日军8000人...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第十三章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马关条约》中我们的赔款,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举借外债,列强通过贷款给中国控制了中国的经济...

  • 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六

    周更/两篇 清中叶的内乱,起于乾隆末年。 康乾盛世以来,人口迅速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然而政府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土...

  • 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二

    作者:三思 周更/二篇 1661年康熙继位的时候,实际上的大权是在四个辅政大臣手中,四大臣中尤是鳌拜最为张扬,他当...

  • 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四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紫禁城是前朝后寝,以乾清门广场做分界线。 前朝是太和、中和、保和、文华、武英五组宫殿建筑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ao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