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二

作者: 承渡5000 | 来源:发表于2018-06-24 11:36 被阅读2次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紧争夺市场,中国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还没有被瓜分的大国,拉丁美洲基本被瓜分完了,澳洲也没了,亚洲也几乎被瓜分殆尽,除了中国外,只剩下日本和暹罗。

列强都对中国虎视眈眈。同治之前,列强实行帝国主义的仅英俄法三国。在中国门户被打开后,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美国中央政府消灭南方独立运动,恢复统治并加强统。此时,东方帝国主义日本也已兴起。

1875年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继位,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年号光绪。光绪年间,我们处在帝国主义的四面包围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谁表现得最积极?日本。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可是其市场狭小,资源尤其匮乏。其本身3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森林覆盖率将近70%。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得不是一点半点。所以它极需对外扩张,它对外扩张的目标是中国和朝鲜。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与欧美列强同进退。日本之所以敢对中国发动战争,就是在赌它的国运。

日本赌赢了。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事,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日军也趁机开进了朝鲜,挑起战争。最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惨败收场。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当年曾经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从综合实力上看,不说强于日本的联合舰队,起码也应该在伯仲之间。但北洋水师自从1888年成军以来到甲午年间,6年时间不但未添一舰,甚至未添一弹,船只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海军的钱,被拿去修颐和园了。如此一来,北洋水师便已如龙钟老翁,徒剩躯壳而已。

日本战舰吉野舰本来是我大清订购的,连订金都交了,最后没钱了不买了。英国打折兜售给了日本。日本那时是穷国家,没有钱,明治维新是1868年,洋务运动是1861年,日本工业化晚于中国。没有钱怎么办?天皇捐了30万。各级文武官吏、国会议员把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捐出来,皇后把自己的首饰都献出来,以后就只能头上插樱花了。然后发行公债,老百姓踊跃抢购,甚至有日本女学生去卖身然后把钱捐给国家,就这么买的军舰。

日本是举国一致,君臣一体,上下同心,一定要把中国给打败,这种国家的空前团结是极其可怕的。

再看咱们这儿,老太后拿着海军经费,过一个生日,用银700万两。700万两白银是一个什么概念?定远、镇远各是62.5万两,老太后过一个生日,北洋水师远东第一流铁甲舰能买11艘。老太后一个生日的花费再造一个北洋舰队都没有问题。慈禧太后做60大寿,翁同穌等大臣上奏请求寿诞从简,节约公众开支,补充前线军费,慈禧太后当即不悦:“谁要是令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要他一生不痛快。”四下当即噤若寒蝉。

这样的大清国不败,才怪!

战败后,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有:第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第二,赔款两亿两白银。以前我们也赔,几百万,几千万到头了。小日本穷疯了,张嘴就是三亿。后来李鸿章被日本愤青脸上打了一枪。日本为了让谈判继续下去,拿到赔款,说表示慰问,中堂大人挨了一枪,赔款减少一亿。李鸿章说,那你就再给我两枪吧,我也值了。日本人当然不干,但就是因为李鸿章被刺挨了一枪,赔款从3亿减到了2亿,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签《马关条约》的时候,脸上还缠着绷带。

但弱国无外交,日本开出的条件谈都不跟你谈,对于条款,李鸿章只能说允或不允,不允就威胁再开战。李鸿章是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青年时代的偶像,他当年见到过辉煌的李鸿章与北洋水师,极其仰慕,决心奋起直追。但如今李鸿章就是在这个环境下来和日本进行所谓谈判的。

特别是这一仗打完之后,台湾就出去了。1895年台湾被日本占领,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整整被日本占领50年,这50年日本在台湾进行奴性教育,这样的结果就是台湾的民族认同感相当低,好不容易回归大陆4年,1949年又落到了国民党政府手里,到现在一眨眼60多年。从1895年到现在123年,这123年里,台湾只有4年跟大陆连在一体,119年都分开,所以这种民族认同感也需要慢慢找回。这一切就是这场战争造成的,始作俑者,就是日本。

李鸿章20多年训练的北洋水师,就因为这场仗,葬送海底。淮军声望,从此算是完了。李鸿章也被说成是卖国贼,说他昏庸误国,媚日卖国,当时很多国人都希望李鸿章以死谢天下。

李敖在节目中就质疑,历史对李鸿章公平吗?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谈判,是一场羔羊与恶狼的谈判。李鸿章全无谈判的筹码,七十多岁的老人,谈判几近乞讨,抱着争得一分是一分的态度,拼力力争,但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李鸿章不愿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耻辱条约上,最后却不得不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耻辱的条约之一的《马关条约》。

眼观当时的大清国,除了李鸿章,还有谁有这分量去签呢?

我做不到尽善尽美,接受您宝贵意见后或许可以!!!

相关文章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二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紧争夺市场,中国成为...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七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大清国不屑于同那些被认为是小马仔的西方国家有任何的经济瓜葛。西方资本主义势头越来越猛,清王...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九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列强看穿了纸老虎的清王朝。 而在中国广东,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广东人...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洪秀全起事称天王之后,逐渐把大事都交于东王杨秀清,慢慢地杨秀清便专权起来。 没过多久,内讧...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一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有学者曾说过:欧洲人的到来,中华帝国领土的扩大与中国人口增加一倍,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便...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终章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16000人的联军,日军8000人...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第十三章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马关条约》中我们的赔款,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举借外债,列强通过贷款给中国控制了中国的经济...

  • 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六

    周更/两篇 清中叶的内乱,起于乾隆末年。 康乾盛世以来,人口迅速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然而政府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土...

  • 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二

    作者:三思 周更/二篇 1661年康熙继位的时候,实际上的大权是在四个辅政大臣手中,四大臣中尤是鳌拜最为张扬,他当...

  • 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四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紫禁城是前朝后寝,以乾清门广场做分界线。 前朝是太和、中和、保和、文华、武英五组宫殿建筑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vjyftx.html